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528|回复: 7

金陵文脉 | 跟着考古揭开两千多年前南京古城邑“棠邑”的神秘面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4 10: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谓“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山环水抱,钟灵毓秀,自古备受称羡。

金陵文脉 | 跟着考古揭开两千多年前南京古城邑“棠邑”的神秘面纱-1.jpg

狮子山

如此江山形胜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从春秋战国时期楚棠邑和吴濑渚邑的始建到现今,南京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和17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个朝代在此建都,累计四百余年,南京因此被称为“十朝都会”。

建置之始

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区出现了古城邑,如棠邑、濑渚邑、越城等,是商周时期民众的聚集地,相当于城市或大型的村镇。这些城邑规模不大,多作为小型县邑级城池或军事城堡,是南京古城建筑史的肇始阶段。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这些古城邑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在古籍中见到关于其位置的大概描述,确切位置却不得而知。而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收获的一些关键信息又在一步步接近其确切所在。

今天,我们将为您介绍关于南京古城邑的考古发现

棠 邑

金陵文脉 | 跟着考古揭开两千多年前南京古城邑“棠邑”的神秘面纱-2.jpg

现南京市六合区





棠邑是南京辖区内最早的行政建置,旧志记载其位于今长江北岸六合区雄州镇之北或西北。从地理位置上看,此处是吴国西伐楚国、北进中原的军事要地。

棠邑的归属变化

春秋周灵王十三年(前559)

有关棠邑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十四年称:“秋,楚子为庸浦之役故,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吴不出而还。”

《左传》召公二十年则明确记载有棠君伍尚,伍尚为伍子胥之兄。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

吴国大举进攻楚国,夺回棠邑。

周元王三年(前473)

越灭吴,尽得吴地。

周显王十四年(前355)

楚灭越,棠邑复属楚。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

秦派将军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一年后,王翦消灭楚军主力,进而平定江南,而棠邑也被纳入秦国版图。

旧志记载棠邑有城,但不知其确切位置。

与古棠邑有关的考古发现

从考古发现上看,六合区雄州镇西北的程桥镇周围先后发掘过三座被认定与吴国有关的贵族墓葬。

一号墓

出土了青铜鼎、缶、编钟等青铜礼乐器和剑、戈、矛、戟等兵器以及车马器、玉器和铁器,特别是出土了带铭文的“臧孙”编钟

金陵文脉 | 跟着考古揭开两千多年前南京古城邑“棠邑”的神秘面纱-3.jpg

青铜编钟

二号墓

出土了青铜鼎、编钟、编镈等礼乐器和兵器;

三号墓

出土了有铭文的青铜礼器、铜剑、铜匜等。

金陵文脉 | 跟着考古揭开两千多年前南京古城邑“棠邑”的神秘面纱-4.jpg

“曾子羲行”铜瑚

瑚,是先秦时期的重要青铜礼器之一,根据文献记载,瑚属于食器,祭祀时用于盛放黍稷。

“曾子羲行”铜瑚由器盖、器体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器盖和器体旁均有一对兽首形附耳,盖沿有六只兽面形器扣,用于扣合器盖和器体。器盖顶、腹部和器体腹部均满饰蟠虺纹。器盖和器体内均有铭文。

金陵文脉 | 跟着考古揭开两千多年前南京古城邑“棠邑”的神秘面纱-5.jpg

菱格纹铜剑

金陵文脉 | 跟着考古揭开两千多年前南京古城邑“棠邑”的神秘面纱-6.jpg

带铭夔纹铜匜

这三座墓葬为江苏东周时期的一个重要考古发现。此外程桥镇周围还分布有众多的大型商周文化遗址,故可推断古棠邑大致在今六合程桥镇一带。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

秦派将军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一年后,王翦消灭楚军主力,进而平定江南,而棠邑也被纳入秦国版图。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

秦始皇横扫六国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划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清顺治《六合县志》:“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始更棠邑为棠邑县,属九江郡”,此为棠邑建县之始。

汉王三年(前204)

秦灭亡后,楚汉相争,棠邑县初属楚,汉王三年(前204)楚九江王英布以其地归汉。

汉高帝六年(前201)

封陈婴棠邑侯,为棠邑侯国。

武帝元狩六年(前117)

改棠邑为堂邑,次年废除堂邑侯国,复为堂邑县,属临淮郡。

东汉建武年

改属徐州广陵郡。

开皇四年(公元584年)

废尉氏、堂邑、方山3县,并置为六合县,属方州。六合之名沿用至今。

秦棠邑县辖区甚广,但治所不详。

与汉棠邑有关的考古发现

2013 年,南京宁天城际轨道交通方州广场站施工中发现古墓,从出土陶器、五铢钱、铜镜等文物判断墓葬时代为西汉中期的昭宣时期

墓葬有木椁主室,还有器物坑,类似诸侯王、列侯等级才可使用“正藏”、“外藏椁”制度。

金陵文脉 | 跟着考古揭开两千多年前南京古城邑“棠邑”的神秘面纱-7.jpg

墓葬全景

器物坑内陪葬车、马及人俑都是高等级墓葬才有的随葬品,这些都是南京地区汉代墓葬的首次发现,显示墓主人地位的尊贵。

金陵文脉 | 跟着考古揭开两千多年前南京古城邑“棠邑”的神秘面纱-8.jpg

木俑

金陵文脉 | 跟着考古揭开两千多年前南京古城邑“棠邑”的神秘面纱-9.jpg

其他出土器物

由于没有出土明确的文字资料确认墓主身份,推测墓主非富即贵,或与堂邑县里达官贵族有关。

近年来,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者在今雄州镇一带发现了大量建筑遗迹和高规格的汉代墓葬,就此推测汉棠邑县城已移至今雄州镇周围。

金陵文脉 | 跟着考古揭开两千多年前南京古城邑“棠邑”的神秘面纱-10.jpg

来源: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微信njly1234,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589069998574849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4 10: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镇江丁岗镇孙家村发掘出的句吴国大型铸铜遗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4 10: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增长了不少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4 10: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量周人于公元前1005年奉命南渡,镇江(即 宜邑,句吴国的国都)是登陆点,宁镇山脉和茅山山脉是桥头堡。从镇江走出去的古汉人/镇江人建造了棠邑(南京)创造了南京人。 所附为宜侯夨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4 10: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人带来的不光是宜侯夨簋,还带来了北方旱地作物种子,并且首先在镇江地区种植成功。镇江丁家村句吴国遗址出土小麦、粟、黍等旱地作物碳化颗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4 10: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土于镇江烟墩山周章墓的宜侯夨簋是吴人的出身证明,其铭文为: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侯夨曰:〔迁?侯於宜。锡〔〕鬯一卣、商瓒一口,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厥宅邑三十又五,〔厥〕……百又四十。锡在宜王人〔十〕又七裏。锡奠七伯,厥〔庐〕〔千〕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夨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
铭文译成白话文即为:“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察看武王、成王伐商图,又看了东方地图。康王对宜地进行了占卜之后,面向南,命令虞侯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红色弓一张,红色矢一百,黑色弓十张,黑色矢一千。赐给你土地,包括川、田地和宅邑。赐给你人口,包括王人、和庶人。”宜侯夨为感激和纪念周王朝的封赐,特地铸造了这件宝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4 10: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个苏南和皖南的汉人老祖先都是从镇江走出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4 1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光只有烟墩山周章(第5代吴侯/王)墓出土的宜侯夨簋一例孤证,还有母子墩熊遂(第6代吴侯/王)墓出土的伯簋;青龙山顶寿梦(第19代吴侯/王)墓出土的鼎盘鸠杖;北山顶余昧(第22代吴侯/王)墓出土的余昧矛等,证明镇江作为句吴国首都长达500多年之久。 五百多年里句吴国古汉人居住点和土墩墓分布在东到茅山山脉、西到九华山山脉、北到六合仪征扬州蜀岗、南到黄山天目山山脉的广大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5-8 06:55 , Processed in 0.07094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