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842|回复: 3

良渚考古第一人,仅有初中文化,七七事变投笔从戎,27岁谢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9 13: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郭晔旻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习近平
“良渚”这个地名在学界暴得大名可能要归功于一位货真价实的良渚人——施昕更。1912年出生的施昕更在良渚长大,读小学。随后到杭州读初中。1930 年,施昕更进入西湖博物馆从事地质矿产工作。仿佛命中注定一样,上天赐予了这个学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考古学界毫无名气的“小人物”一份属于考古者的直觉和魄力。

良渚考古第一人,仅有初中文化,七七事变投笔从戎,27岁谢世-1.jpg

施昕更,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人


1936年初,杭州市在西湖西北的古荡老和山下(今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内)建造杭州第一公墓时曾陆续出土一些石器和陶器。这些发现引起了西湖博物馆的重视,并派人于5月31日对这一处古文化遗址进行发掘。施昕更也受命参加了这次发掘。这位当时只有24岁的年轻人在整理老和山遗址的出土器物过程中,感到有几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特别是有孔石斧在其家乡良渚一带也有发现,被当地村民称作“石铲”。原本施昕更不太在意这种石斧,“不过我是认为同玉器并行的殉葬物,不承认它是新石器时代遗物。”偏偏这个节点,灵光一现,施昕更感觉得到了一种“暗示”:老和山与良渚,会不会相互之间有一种联系呢?
连施昕更自己都说,这“实在是一种偶然的机缘”。作为“行动派”,施昕更说走就走,第二天就跑回故乡良渚,一口气进行了三次调查。他终日在田野阡陌之间奔走,不以为苦。1936年11月3日下午两点钟,这是一个日后载入史册的时刻。在第三次调查中,施昕更在良渚镇附近的棋盘坟一个狭长形的干涸池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其釉色胎质都有新异。他将其带回西湖博物馆,交给馆长董聿茂先生,董馆长也说不出是哪个时代的东西(他是生物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任杭州大学生物系教授)。不过,董聿茂还是意识到了这些东西的研究价值,遂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规定,由博物馆出面报请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批准,在良渚一带进行考古发掘,并由施昕更主持。

良渚考古第一人,仅有初中文化,七七事变投笔从戎,27岁谢世-2.jpg

良渚文化的黑陶高柄盖罐,制作于公元前3100 年至前2200 年间,出土于上海青浦县(今青浦区)


从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良渚的考古发掘共进行了三次。在江南严寒的冬季,施昕更以极少的经费,独立负责发掘工作,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一些村民认为施昕更的发掘是“借此自肥”,从中加以阻拦,在发掘现场更有“莠民三四人合股于夜中盗掘,被毁农田极多”,所以不得不借助乡警进行阻止。施昕更本打算深入持久地进行考古发掘,但因上述原因,野外发掘只好草草收场,今后再作打算。
尽管如此,施昕更毕竟通过三次田野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从科学发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有了这些第一手材料,施昕更集中精力将出土文物进行整理研究写成考古发掘报告,为此用去将近半年的时间。
这份调查报告日后被认为“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划时代意义的考古报告之一”,定名为《良渚》,副题是《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全书共分五章,分别是绪言、遗址、地层、遗物和结论,共计5万字,除正文外,附图100余张。关于《良渚》这个书名,施昕更自承“最新的考古报告都以地名为名??我也来仿效一下,遗址因为都在杭县良渚镇附近,名之良渚,也颇适当??所以决定采用这二个字,有名实兼收之妙。”这就是“良渚文化”的发端。
遗憾的是,正当《良渚》付梓之际,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大举侵华。不久杭州沦陷,《良渚》报告的印刷被迫中断,直到1938年才告出版。此后施昕更投笔从戎,在浙江省瑞安县任抗日自卫会秘书。1939年因患猩红热并发腹膜炎,这时正当战事紧张,药品奇缺,中西医束手,于5月22日谢世,年仅27岁。细算下来,施昕更这一生真正属于实地考古的时间,不过一年而已。这位民国青年生命恰如流星一般,成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第一缕曙光。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223582749098036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9 13: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古界没忘良渚考古先行者施昕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9 13: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正都是非洲迁徙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9 13: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5-9 09:35 , Processed in 0.06730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