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上收到一条一句话新闻推送,标题是谷歌元老级工程师退出:过分关注对手,丧失创新能力。内容页很简洁,说是因为谷歌抄袭太多别家作品,让他失去动力。作为一个互联网职场小白以及chrome浏览器脑残粉,我去刨根究底的读了这篇原文,我想,如果让我用一个标题党的方式来给这篇文章起名字,我可能会起如下名字:
“一个被中国外面界震惊到辞职的谷歌元老。”
这篇文章首先讲述了他觉得谷歌现存的问题,但这只用了不到1/3的篇幅,剩下的都是在讲他是如何看待他要加入的新领域,为何他认定这里大有商机。
一分钟阅读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批判谷歌,而是为了阐明新公司新机遇对自己的吸引并且吸引有识之士加入他的新团队
中国的互联网成功案例已经被美国高级工程师当做经典案例写在文章中
我们司空见惯的外卖行业在西方国家看起来可能是一个空前的商机
互联网强者恒强、winner take all的行业特征已经得到了很多认可,想要加入一个领域,就是一场与巨头的战争
中国互联网或许进入开始摆脱完全抄袭西方的时代,中国的许多互联网产品在欧美看起来也很不可思议
文章说了什么
Meduim.com 英文原标题
Steve Yegge 一上来就声明,此文只代表他个人观点,不能说明以前,或者新来的员工的态度。
文章一上来Steve先表达了自己对谷歌公司的喜爱,表示自己本以为自己会死在谷歌,被免费的巧克力布朗尼不小心噎死,或者被因为Youtube越来越繁琐的政策逼到心脏病发。然后话锋一转,他一阵见血的说,他离开谷歌是因为他觉得谷歌丧失了创新性。并且他认为谷歌已经彻底丧失了这种创新性。主要原因有四点:
第一,公司非常保守,他们保护已有功能,不愿意添加可能有风险的创新
第二,公司深陷在各种政策中
第三,谷歌开始变的自大。因为谷歌的成功太过于戏剧性,他们觉得自己不会失败,开始断开和用户的联系并且接连做失败的决定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谷歌开始变成关注于竞争对手而非专注于客户型的公司(competitor-focused rather than customer focused.) 全文高亮标出了google跟风别人家产品的实例。
原文高亮部分
其实steve的第一部分内容说的很宽泛,保守、政策繁多和紧跟竞品几乎是每一个有历史的大公司的弊病,尤其外企。这点绝对不止谷歌。大公司由于公司部门众多,体积过于庞大,所以在流程上花费了很多不必要的经历。而且当一个公司的产品线过于广,某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功能,可能牵扯到很多部门(这可能是没有在系统级产品工作过的人难以想象的)。笔者的经验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别人(甚至非常临近的合作部门)认为可能两三天就能做好的功能点,对于真正做这件事的工程师来说,可能需要一个月或者更多的时间。
而且从一个公司strategy策略的层面来看,紧跟市场上卖的好的产品,绝对是一个正常的选择。且不说当年的腾讯,就说今年“吃鸡”手游火了之后,在一个星期内,小米、网易、腾讯接连出品类似游戏,就可以看出来紧跟市场热度的重要性。
所以前面这段陈词,虽然可能表现出了对谷歌的不满,但是绝对不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第二大部分,Steve阐述了为什么他跳槽去Grab公司,而非其他公司。
一部分原因是他的老东家去Grab向他伸出橄榄枝,另一部分原因,他说,他想投身一场“战争”。Grab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呢?用Steve自己的话说,嗯,是东南亚地区的Uber...两家公司要一起在那里拼市场。
看到这里我天真的以为这个会是一个论证大公司和小公司区别,想要实现自身奋斗价值的鸡汤文,没想到,文章话锋一转,steve讲起了故事。看来程序猿故事讲得好,也就没产品经理什么事儿了。
steve在这里讲了自己哥哥和嫂子的故事。哥哥和嫂子本来在亚马逊楼下开餐车,而且是非常早的一波开餐车的。餐车火爆到很多人提前一个小时就来排队,如果中午没有买到就捶胸顿足甚至嚎啕大哭的表示很难过。等他们转到数钱手软之后,亚马逊楼下的餐车才火爆起来,而且一车难求。(我也听在亚马逊的同学说过,想要在他们楼下开餐车,占地费也是一笔大价钱)然而此事,steve的哥哥却把餐车给卖了,换成了家庭商用小厨房。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哥哥嫂嫂看到了送餐业要崛起的表现。在厨房餐饮业时代,餐车是一种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的经营方式。而时代发站到今天,想要创业的人们连餐车的成本都不需要,只要依靠
而他要新加入的GRAB就正好是一家这样的公司,在东南亚市场送餐。他被这种商业模式所震撼——因为他们要努力做到食物当天送达,并在这场物流大战中胜利!而且他发现东南亚的人民信用卡持有比例低,人们不喜欢通过银行进行信用卡付账,因为信用卡欺诈等问题,很多人对于信用卡的相信程度也不高,但是他们相信手机支付(他感谢乔布斯让大家新人手机)。他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有没有越听越熟悉?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内心不由大笑,哈哈哈,哥们你没点过饿了吧~美团外卖吧……不过也是,美国的快递业务真的很糟心。号称最快的amazon prime,想要所有商品当天送达也是有难度的。很多快递一等等一个星期简直家常便饭。新晋的Amazon fresh也被很多朋友吐槽,说在家等了一整天哪都不敢去但是还是没收到。
接下来他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他觉得加入这一领域是一场战争,并且这让他热血沸腾:因为互联网的外部性使我们进入到winner-take-all的时代。现在的市场环境,是赢者通吃。就好像中国的滴滴,和其他东南亚市场的Uber.【记得罗胖、吴晓波也都在今年提到过:“强者恒强”、“互联网强者垄断的概念”。与本文不谋而合】因为产品的网络边际效益和产品的垂直性,使得竞争变得十分困难。所以,一般就是一个产品做大,然后合并、挤跑其他产品,就像滴滴一样。【他在这篇文章里多次引用到滴滴,一个国内产品可以如此大成都的得到老外的认可,还是挺欣慰的。】
不过他相信,Uber还是有可能在东南亚市场被打败的,就像在中国市场一样。因为Uber烧钱烧太多了。经年积累起来的饿用户补贴习惯和巨大的资金赤子,使得它不是无懈可击。他将自己的工作,定义为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分线上和线下的。线上是他们要搭建一个智能好用的平台,下线是要部署送货网络。他第一周和很多公司讨论他们是要用两个轮子的送货工具还是四个轮子的送货工具,因为东南亚有些地方堵车堵的超越他们的想象,他觉得这样工作非常的激动。【额……美国人可能真的没见过电驴】
而且,从前他们觉得,送货最重要的是能够在一天之内把东西送到,因为用户没有耐心等待,而他们现在要攻克一个更激动人心的问题:就是怎们把东西在一个小时内给大家送到。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因为东南亚人口密度太大,又太堵车,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挑战。他认定现在是布局的时刻,而且他认为他的公司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他呼吁有识之士加入他的队伍。
【恩,看到最后我觉得他真的应该多来中国考察。饿了吗一个小时送不到估计要被投诉了吧,这难道不是minimum requirement吗。可能是因为前几天回国天天吃外卖,一个小时送达简直就是各个平台的底线。我12点饿了,觉得可以准备点餐,1点拿到,没有问题。但如果3点才拿到,就是事故了。再加上司空见惯的巨头补贴外面市场,没想到这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会被google前元老认为是激动的让他睡不着觉的商机,不由得有点自豪。】
所以,综上所述,Steve写这篇文章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给他的新外面公司招人!
写在最后
2008年的时候,李彦宏就预言过,说因为中国人口的巨大,用户数量奇多,所以得到的用户反馈也多,可尝试的商业模式机会多,会让中国的互联网产品模式在一定时间之后赶超欧美,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在起步阶段会模仿欧美,但是以后,一定会超越。现在看起来,李彦宏的预言已经快要慢慢实现了。我身边经常会有外国人说,诶,听说你们用手机走到都可以付钱,好神奇,好方便。或许,互联网时代已经渐渐的像中国倾斜,属于中国在世界的互联网平台上大放异彩的时刻,或许指日可待。
因为之前对于外卖圈没有做过研究所以不做过多评价,只是更多的说文章内容,如果有对此领域内容熟悉的朋友欢迎评论、讨论
【莲九少原创 独家发表于九少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49098422918190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