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914|回复: 0

我们是遵从自己的内心生活,还是在麻木地遵守着这个社会的准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0 20: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68b000378c1b9b3b189

又到一年总结时,我却迟迟没有写下自己过去一年的总结,不是没有什么想说的,而是想说的太多、太沉重。有些原因,更是直接触发我写下了这篇文章。

我们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呢?

我新年看的第一部电影是《29+1》(改编自彭秀慧执导的香港同名舞台剧),影片讲述了两位即将进入三十岁的女性,在面对几乎所有女性都会遇到的人生困扰时,选择的不同的人生态度。

女人的三十岁,什么时候变成了一道魔咒。那一场关于赵雷的《三十岁的女人》是否涉及歧视女性的大讨论,感觉还没有过去多久,在此我也不想多讨论这首歌是怎么被几个营销号解读为low逼直男癌意淫女性的歌曲。但显然从这些反反复复讨论的话题里,我们可以看出三十岁这个年龄还是让很多女性感到了紧张。

可她们到底在紧张什么呢?容颜衰老、皮肤松弛、身材走样、健康受损?无人可嫁、家人催迫、世俗眼光、社会不公平的对待?抑或是巨大的经济压力、渺茫的前途、孤独的终老、凄凄惨惨的自我怜悯?坦白讲,我并不认为这些东西可以强大到打倒三十岁未婚的女人,以至于让她们如此紧张。

影片中黄天乐对着好朋友张汉明说的那段话,我倒退了三次,一次次泪眼模糊地听着,然后大声在屋子里伤伤心心地哭起来。

她说:「转眼间,我工作都十年了,其实我可以一直这样下去的!直到我做完身体检查,收到那份报告之后……然后一个人走到九龙公园那里坐着,坐了一整天。哈!又让我想通了!原来很多事情呢,不逼你到死角,你都不知道好好地为自己打算。究竟自己想要什么?」

对啊,我们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呢?

我们之所以紧张的原因,会不会是因为害怕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所坚持的一切,其实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呢?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对抗着,对抗着也不知道在对抗着什么的对抗。

很多人并不是不想结婚,甚至对婚姻很渴望,只是家人的那一句「比你厉害的人都结婚了,不要把自己看得有什么不一样」刺痛了你,变成了为了抗争而抗争的争吵。争吵之后,留下的便是不安。

我工作六年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把自己逼到死角,以及现在经历的很多事情在整个人生里来看算不算已经是个死角了,可是在面对「我究竟想要什么」这件事上,我被一些东西束缚住了。

我们在等待的那个死角又是什么呢?亲友离开人世?身体病痛不断?职业发生变化?爱人受到伤害?孩子上学离家?国家面临战争?自己筋疲力尽?

我们有在害怕的东西吗?

新年读的第一本书,也是去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是被《纽约时报》称为「瑜伽天后」的科琳·瑟依曼·伊的新书《遇见瑜伽,遇见最好的自己》。

我避开了各种详解的瑜伽体式,从每一章节的文字故事里寻找那个真实的科琳·瑟依曼·伊。在书中,她一句句地呐喊,「我能一边穿名牌鞋,享受性爱,一边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做出奉献,寻找内心的平静吗?」

我想这也是很多都市女孩子的疑问。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内心的安宁」——无论是通过瑜伽也好,各种宗教信仰、内观禅修也罢。

可这些真的就能让你不食人间烟火,从此心如止水了吗?对于多数人来讲,我想是不会的。欲望与恐惧总是伴随着我们,甚至我觉得恐惧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有在害怕的东西吗?

科琳·瑟依曼·伊说:「多年以来,我一直带着对抽搐的恐惧生活着……三十岁以后,我的癫痫发作过一百多次,它们是我一生中最残酷但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即便瑜伽已经帮助她找到了内心的某些归宿,让她变得更加平和,她也不得不承认,「我仍然生活在恐惧中,不知道下一次发病会是什么。我知道,每一秒都可能是我这一辈子最后的时刻。」

那位在十几岁时坠入毒品深渊的叛逆少女,在二十几岁时就成了世界知名时尚名模的科琳·瑟依曼·伊,她的人生已经足够与众不同了吧,现在很多年轻人穷其一生追求的知名度,她曾经轻而易举地就搞定了。

在我们看来已是很精彩丰富的人生,在她眼里却不是这样。想来每个人都会被自己的欲望遮掩住双眼的,没有什么好挣扎、好辩解的。

她羡慕着吉雅·卡兰芝,那位70、80年代的世界超级名模。「她的美貌竟让我一时间呼吸困难!她美得野性十足、离经叛道,但本人却是那么害羞,那么娇弱。」

「她是当时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我做模特和她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现实有时候还是蛮残酷的,我们永远得不到的东西,有些人生下来就已经拥有,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无论是外加的痛苦也好,还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痛苦也罢,只能选择接受。科琳·瑟依曼·伊说她开始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其他人想要她成为的样子,或是博得别人认可所需要的样子。

「女人到了更年期,通常就不太扮演社会分配给她自己的角色了。」所谓的「更年期」,是否可以是任何觉醒的时刻呢?

2017年年中我的母亲出了一场车祸,万幸毫发无损。八月她如期去了苏梅岛旅游一周,那一周我在成都内心极其担忧,任何闪失于我而言,都是不能承受的。

在数月之后的一次聊天中,母亲回忆那场车祸时情绪激动地说,无论如何她这辈子觉得值了吧,也没什么遗憾的了,我与姐姐还算听话,家庭也算和睦,想玩的想吃的她也满足了,也算无憾。

事后我想,我呢?这辈子倘若即刻停止,我有什么遗憾的吗?可笑的是,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不是满足,是真的很可笑。
5689000431e87a496d80

或许只是在麻木地遵守着这个社会的准则而已

最近看了一个介绍日本电影《楢山节考》的一个短视频。在日本信州深山的一个小村子里,活到70岁的老人要被长子背到楢山上丢弃。69岁的阿玲婆离上楢山的日子已不远,她操心长子辰平继弦的问题,次子利助的性饥渴问题,以及为自己结实的身体而苦恼。

明明由于贫困沿袭下来的这个传统,已经不能再让她们活不下去了,可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风俗却让他们不得不为之。

是啊,我们自身何尝不在受着各种观念的束缚,从生下来就要求做听话的孩子,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赚钱养家,忙碌地过完这一生。我们真的是在遵从自己的内心生活吗,或许只是在麻木地遵守着这个社会的准则而已。

我们在寻找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常常被自己内心恐惧的东西绊住了双脚。然后我们永远向往着可以过上遵从内心的生活,一边又在麻木地遵守着这个社会的准则,不痛不痒地活着,连不痛快都不是,不痛快至少是一种强烈的情绪。

而我可笑的没有遗憾,恰恰是这种不痛不痒的生活。对人生没有过多的失望,但也不会有太多的期望,好的坏的也就那样吧。所有的一切都自有安排、自有深意,然后很多人告诉你生活就是这样的,最后都会归于平淡。

又回到了那个起点,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只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了。这无论是犹太人的格言,还是米兰·昆德拉对生命和整个人类世界的全部感悟,都让人觉得由于不能摆脱自身的局限,便开始怀疑和否定,陷入一场人性悲剧。而且其悲还不在于结果,而在于整个过程中人类始终做不到自我超越。

但我们还是要去挣扎啊,不然真的就更没有意思了。是不是恐惧的东西越来越少之后,我们就会离自己的心更近呢?2018年,我希望可以克服内心更多的恐惧。
568c00038b6ac798e545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092562992706360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4-20 22:15 , Processed in 0.06607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