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和重庆的互不服气由来已久。
自从上世纪末重庆直辖之后,两座西南大城市的相互认同感更是越来越低。
以至于每到讨论四川盆地内的问题时,都会有两地民众大打口水仗的场景出现。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外国商人就发现了四川盆地这块宝地。四川盆地当时的农产品种类丰富、物美价廉,而且是尚未被列强染指的商业处女地。对于外国商人来说,对四川的开发就如同跑马圈地一般简单,洋布洋烟只要运进四川就能快速脱手变成热钱。
对于主要从东南沿海登陆和贸易的外国商人来说,进川其实只有长江水道一条路可以走。
在险峻的川江逆流而上的确很困难,但机械动力汽轮而言,这点自然之力并不算什么。以英国纺织商人为主的外国利益集团很快就把四川最东边的重庆视为物资集散中心。
繁忙的交通运输带来了新的产业形态。为了满足洋商购买和销售大宗货物的要求,重庆开始出现了庞大的金融服务网络,各类票号钱庄层出不穷。强烈的商业气氛,让重庆的城市气质在相对孤立封闭的西南城市里显得别具一格,也成为了培养现代银行业的土壤。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庆能够在抗战时期成为陪都,除了因为山野地形易守难攻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此地是中国西南的金融中心,可以作为国民政府就近的财富中枢。
而成都在近代新形势的影响下反应就明显慢了一拍,当时主导成都的,仍然是传统的商业模式。
好在凭借蜀道的存在,成都在向西北的通道上找回了一些交通优势。
从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开始,成都就处在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上(何一民语),国际化水平一直都不低。即使进入长江经济带占主导的年代,岷江和沱江通往海洋的航路仍然很通畅,只是比重庆稍微遥远了一些。
成都真正的危机,可能来自技术的进一步进步。
随着飞机技术的普及和中国高铁穿山越岭技术的提高,地形上的优劣势容易被弥合,而距离上的差距则会被进一步放大。过去难以通航的川江水道和难以翻越的鄂西山地,对今天的人已经不成其为障碍。可重庆偏东的位置不会有变化。
重庆到上海的距离1500公里,比成都到上海的距离短了200公里;重庆到广州1000公里,比成都到广州短了250公里。这个距离差体现在高速交通工具所需的时间上,在一个小时左右。现代物流和人员运输的时效性越来越高,这一个小时可能是两城关系转折的关键。
重庆多年来经济增长领跑全国,和这个距离优势有很大的关系。
成都位于全国都数一数二的优质平原地带,在农业时代成为了四川最宜居的核心,并和一度是中国主舞台的关中有更多联系,占尽了优势。
到了现代,成都周围从无自然灾害,又控制住了盆地内大多数的优质资源,仍然握有一手好牌。
重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位于山岭之中,容易保持相对独立性而不易被成都彻底吞并。
近代化以后,控制了长江水道,并和经济发达的南方有更多联系的重庆,地理优势得以解放,获得了高速增长的机会。重庆人民也正在抓紧机遇,建设山城。
但重庆的这点地理优势并不绝对。在可预见的未来,成渝两城的比较还将长久地持续下去,永无定论……
好了,我知道重庆不产滚滚,但你们就不能让熊猫做一次安静的盆地吉祥物吗?
内容来自网络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09231435428135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