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492|回复: 0

?2021年金融科技九大“猜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3 01: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年,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同时,也遭遇跌宕起伏。

一方面大量智能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令金融+科技的融合日益紧密,创造出一系列全新的场景与业态;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业态的监管日益趋严,令金融科技面临日益严峻的合规运营挑战。

在强监管时代来临、疫情触发非接触金融业态全面兴起、智能科技+金融持续全面融合的共振下,2021年国内金融科技产业将何去何从,倍受业界关注。

记者采访多位金融科技资深业内人士,描画出2021年金融科技产业发展九大“猜想”。

猜想一:强监管时代来临


去年底,金融监管部门对未来金融科技业态的监管,给出明确的“红线”:一是坚决打破垄断,纠正、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二是坚持所有金融活动必须依法依规纳入监管,坚持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坚持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三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强我国金融科技企业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在多位受访金融科技资深人士看来,2021年,相关部门将围绕上述监管原则,落实一系列监管措施。

1、对金融科技业态很可能采取功能监管,所谓功能监管(functional regulation),即根据金融活动性质进行监管,对相同功能、相同法律关系的金融产品按照同一规则接受一致监管。以互联网联合贷款业务为例,只要是从事相关互联网联合贷款的机构,无论是提供资金方,还是风控模型提供方,或是获客渠道方、技术支持方,都得纳入统一的监管框架里,且对整个互联网联合贷款业务各个操作环节需做到穿透式监管,从而杜绝其中的监管套利与规避监管行为。

2、强化金融科技业态的行为监管,当前,不少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存在产品销售误导、广告宣传夸大其词等行为,比如在贷款利率方面通过文字游戏隐藏“高利率”真相,在产品宣传方面刻意隐瞒其他的收费项目,对此相关部门将对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介与宣传采取从严监管,切实遏制产品虚假宣传行为,维护消费者的金融权益。

3、落实对金融科技平台的审慎监管。对于银行,目前全球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对银行设立资本金、流动性、坏账报备等监管要求,有效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爆发所衍生的储户利益受损。但对金融科技平台,这些监管要求依然空白,导致金融科技平台的审慎监管体系缺乏。

目前,很多互联网平台拓展互联网存款、互联网贷款、互联网理财、互联网资产管理、互联网券商等业务,实则起到存款、投资、贷款等银行职能,因此基于审慎监管的考量,相关部门也有必要对涉及存款、投资、贷款的金融科技平台落实资本金、坏账拨备等监管指标,有效杜绝其经营风险所衍生的投资者利益受损。

多位金融科技资深人士透露,他们正密切关注蚂蚁集团的业务整改具体措施与进展,包括市场传闻蚂蚁集团正打算将大部分在线金融业务纳入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从而接受《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全面监管。以此为鉴,未来涉足互联网存款,贷款、理财、证券、资产管理等业务的其他互联网平台可能会纷纷效仿其做法,实现所有金融业务持牌运营与接受监管。

4、全面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随着一些金融科技平台依托资本扩张与市场地位实现“垄断经营”,不少消费者的金融权益的确受到侵犯,包括他们在获取互联网金融服务时,不得不授权提供大量个人隐私信息;他们在获取互联网消费贷款产品时,因金融科技平台的某些算法技术,只能选择金融科技平台优先安排的产品,导致自身产品选择权被削弱;在获取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便捷服务同时,很多产品风险条款刻意被放在不起眼的地方,导致消费者存在产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因此多位金融科技平台资深人士指出,2021年相关部门将对金融科技平台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规行为采取从严监管,因此2021年可能会触发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全面整改。

猜想二:“全球化”再启


随着全球疫情形势依旧严峻,非接触生活与非接触金融服务业态将在越来越多国家兴起,无形间赋予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巨大的“全球化”空间。

多位第三方支付机构高层向记者透露,目前不少海外跨境电商平台正在积极联系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希望后者能输出基于智能金融科技的跨境高效资金结算与配套金融服务(包括供应链融资、汇率风险对冲等)运营系统及技术解决方案,从而提升他们的跨境电商支付结算、中小企业配套金融服务能力。

然而,由于疫情原因,相关技术人员无法前往境外,目前双方主要通过远程视频等方式,围绕技术输出与共建智能系统开展积极沟通。

他们指出,一旦2021年疫情形势好转且相关条件具备,他们会迅速派遣相关技术人员前往海外,帮助海外众多跨境电商平台落实各类智能金融科技运营系统(比如跨境高效资金结算与配套金融服务)。因此,2021年很可能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全球化”再启的新元年。

?2021年金融科技九大“猜想”-1.jpg


猜想三:央行法定数字人民币正式投放使用


2020年12月31日,“福田有礼数字人民币红包”新年促消费活动正式开启,这是继2020年10月“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之后,深圳开展的第二次大规模人民币红包测试活动。两天前,数字人民币北京冬奥试点应用在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启动,标志着北京围绕冬奥会场景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取得阶段性进展。

12月初,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表示,目前香港金管局正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研究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的技术测试,并做相应的技术准备。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上海金融科技公司,逐步实现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和技术研发中心落地。

随着央行法定数字人民币(DECP)的应用场景试点“多地开花”且收效良好,2021年央行很可能会在某些城市率先启动DECP使用。

一位熟悉数字人民币研发进展的银行IT部门主管向记者表示,当前央行法定数字人民币应用推广所面临的诸多技术障碍已得到妥善解决,一是数字人民币支付结算系统的稳定性与交易处理清算效率已得到明显提升,足以满足日益频繁高发的数字人民币交易量;二是通过技术手段有能力规避双花问题等道德风险,即在双离线支付环境下,有人趁着数字人民币尚未划转出去,拿这笔数字人民币二次消费;三是尽管数字人民币缺乏利息收入,但银行与合作商家正在沟通推出某些具有优惠购物力度的数字人民币支付活动,吸引更多民众使用数字人民币。

他认为,若相关部门在未来一段时间借助新的应用场景试点,确信相关运营系统足够稳定且支付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不排除会在2021年小范围正式将DECP投入使用,2021年将成为央行法定数字人民币真正面世的“元年”。

猜想四:基于隐私保护的共享智能技术崛起


随着越来越多银行积极推进开放银行战略,以及金融科技平台积极整合各类场景扩大业务范畴,金融与场景在密切合作过程,如何有效保护客户个人数据信息安全,俨然成为金融科技面临的新挑战。

尤其是相关部门正积极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将用户信息违规获取、滥用、违规买卖作为重要监管工作,同样给金融+场景、金融+生态的数据合规共享提出更高的要求。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不少金融科技平台正在研发基于隐私保护的共享智能技术,即金融机构与场景方在保护各自用户数据隐私的前提下,通过多方信息融合学习与安全联合多方价值信息,从而实现多维度数据融合,作为彼此在数据合规应用情况下,合作拓展场景金融的重要驱动力。

一位金融科技平台风控总监举例说,比如在互联网消费贷款合作领域,场景方与金融机构各自提供一位客户(隐去个人实名身份等隐私信息)的行为特征,比如他喜欢晚上10-11点网络购物,平时喜欢在下午2-3点外卖点一杯星巴克咖啡等,在隐私保护的共享智能技术驱动下,金融机构(或场景方)通过自身多维度数据融合科技,发现自己有个客户A似乎“符合”上述行为特征,因此再借助更多维度的大数据分析进行比对,确定对方提供的客户行为特征是否与客户A高度吻合,最终精准了解到“客户身份”。

“如此做法的好处,一是确保金融机构与场景方在场景+金融合作方面实现了信息共享的合规操作(不存在泄露个人隐私数据),二是金融机构(或场景方)借助自身的多维度数据智能分析技术,自力更生精准判断客户身份(不存在个人隐私数据信息泄露与违规买卖),就能有效地给予互联网贷款精准风险定价,避免贷款利率定价偏高等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发生。”他指出。随着2021年相关部门将采取从严措施保障个人隐私数据信息安全,基于隐私保护的共享智能技术势必在开放银行、场景金融等领域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甚至成为场景+金融,金融+生态闭环的标配技术。

猜想五:区块链+金融“互联互通”不是梦


尽管区块链技术篷勃发展,但其形成的不同区块链形态导致技术标准不尽统一,导致不同区块链在数据格式、接口开放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令部署不同区块链技术的金融机构在区块链数据信息交互方面变得相当困难,很大程度影响到基于区块链的票据融资、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效率与资金投放速度,无法快速响应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

跨链技术的日益成熟,很可能在2021年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所谓跨链技术,就是不同区块链技术形态上的企业数据、接口形式实现“互通互联”,令金融机构即便使用不同区块链技术形态,也能实现企业信息与业务数据的高度互联互通,从而大幅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各个企业的票据融资、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审批效率与资金投放速度。

一位参与跨链技术研发的区块链技术研发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一些欧美大型银行已在跨链技术应用研发方面取得不错的成效,他们已将不同私有链上的企业信息“打通”,大幅拓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结算与供应链融资覆盖面,令更多企业从中受益。

“目前这些欧美银行面临的挑战,反而是跨链技术令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所覆盖的企业日益增多同时,并没有实质性地提升银行放贷效率。”他告诉记者。因此有些跨链技术研发公司建议欧美银行在跨链技术应用同时,在不同行业上下游供应链场景企业之间发行专属数字货币,作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高效融资与资金结算的某种“凭证”,但欧美银行方面担心发行类似加密数字货币可能会遭遇金融监管部门反对,迟迟未能“越雷池一步”。

猜想六:从2C向2B延伸,塑造产业互联网新格局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驱动下,越来越多金融科技平台注意到,金融科技不仅仅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消费潜力以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复苏,也能赋予传统零售企业与制造企业更强大的业务拓展活力。这令金融科技在产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化大浪潮下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毕竟,它一面打通更多消费场景与消费业态,让消费金融成功嵌入更丰富的消费场景,服务越来越多实体企业快速发展,一面大幅提升消费企业、制造企业的获客引流与运营服务能力同时,赋能企业数字化运营,进而为实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记者多方了解到,2020年起,不少金融科技平台正加大产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化的布局与投入,一边连接金融机构资金,一边连接消费类场景,一边赋能实体企业数字化运营与获客导流运营能力,从而帮助企业不断扩大业务规模与产品销路,实现产业数字化与金融科技的高度融合。

可以预见的是,经历2020年的业务铺垫与技术储备,2021年金融科技与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将进入全面爆发阶段。

猜想七:新一代智能金融技术全面普及


去年9月底,蚂蚁集团邀请全球顶尖专家学者共同头脑,所形成《2021十大金融科技趋势 顶级专家前沿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01年多项全新智能技术的兴起,将对金融业态构成巨大影响。

首先是时序图计算。在金融科技领域,正出现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欺诈行为,令金融机构的反欺诈风控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这无形间催生时序图计算科技的全面应用。所谓时序图计算的数据构建,将从单一金融行为数据,走向跨行业多维度异构数据;从单一时间切片的图数据,走向基于时序的图数据。

因此在金融风控决策方面, 时序图计算能帮助金融机构实现秒级的群组关联决策能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将非结构化的数据结构化,用以理解分析当前信贷风控决策机制可能存在的巨大漏洞(被欺诈方捕捉利用骗贷),并进行风险预警等。

其次是知识图谱与多模态学习技术。在传统金融机构,诸多业务处理依然存在流程复杂,需要大量人力审核投入且人工成本高等问题。知识图谱、多模态机器学习、共享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引入,将有效解决上述痛点,以智能保险服务为例,基于知识图谱与多模态学习的智能核保、智能理赔等科技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保险业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力审核投入,提升用户体验。

第三是自动因子发现的机器学习。不同于以往人工设定的因子参数,基于智能科技深度学习模型所形成的自动因子,可以同时探索用户的金融行为和外部生活类关联数据,也能比基于人工经验的用户行为特征分析模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报告》认为,未来5年,基于自动因子发现的机器学习技术将在各类金融决策场景全面普及。

猜想八:比特币波动加剧?


2021年初,比特币依然延续强劲上涨态势,截至1月4日早盘,比特币一度涨破33000美元/枚,这令不少受访区块链技术研发机构人士认为,随着比特币在华尔街主流机构的接受程度持续提升,2021年比特币很可能在剧烈波动中迭创新高,甚至突破5万美元/枚。

不过,越来越多华尔街投资机构对不断创新高的比特币给出风险警示。

海投全球CEO王金龙向记者表示,尽管不少华尔街投资机构将比特币媲美黄金,但高盛等大型金融机构依然认为,比特币可以与黄金共存,但无法取代黄金。因为黄金通过漫长时间的考验,才令金融市场接受其具有抗长期通胀的能力,但比特币诞生时间尚短,没有经历漫长时间与多轮经济周期考验,尚无法证明自己的长期抗通胀能力,就这个角度而言,比特币依然是更具投机属性的一种投资工具。

王金龙分析说,尽管很多人纷纷看涨2021年比特币在震荡中迭创新高,但就政策监管而言,加密数字货币投资依然面临较大的合规风险。目前加密数字货币在美国不算是主流货币或投资产品,且没有相对完善的监管机制。但可以预见的是,各国会陆续对加密数字货币投资交易采取较严监管措施,包括对其反洗钱的监管,以及潜在的逃税监管等,这导致很多投资机构仍然难以认为比特币属于合法投资。此外,比特币的市场波动风险必须被高度重视,其实比特币的价格波动性极大,它一年可以跌约80%,一年又可以涨至少2-3倍,且很多比特币交易允许高杠杆投资,因此其价格大幅波动很容易导致爆仓风险出现,其实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行为。

华尔街大空头、投研机构Rosenberg Research创始人罗森伯格(David Rosenberg)也表示,当前比特币是巨型泡沫。

“比特币在如此短时间内的急速上涨走势,对任何证券投资品种而言都是极不正常的。”他强调说,这意味着比特币已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的最大泡沫。

猜想九: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成败”就在2021


对众多金融机构而言,2021年将是他们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一年。

一方面,2020年疫情冲击所带来的远程视频尽调、远程在线签单、远程会议沟通等科技兴起,让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大幅提升并呈现日益显著的降本增效成果,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券商、信托、财富管理机构还将在2021年投入大量资金资源加码数字化转型,并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一大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科技+金融的全面融合发展,也令越来越多金融机构高层意识到,再不拥抱科技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与产品风控运营能力,自己很容易在智能时代被淘汰。

多位正涉足数字化转型的财富管理机构高层向记者透露,当前公司整个运营团队都深刻意识到,若财富管理机构不具备高端的数字化能力,无法及时满足客户需求,那么将很难有客户愿意把财富交给他们打理。对财富管理机构而言,通过科技化与数字化,实现KYC(了解你的客户)、KYA(了解你的受众)、KYP(了解你的产品)高度匹配显得极其重要。

不过,无论是财富管理机构,还是正在加码数字化运营的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都面临数字化转型的三大挑战,在渠道端,需实现数字化流程管理同时叠加线下专业投顾服务,满足高净值客户深度资产配置服务需求;在产品端,务必做到产品筛选能力、投研能力、产品存续管理的数字化;在客户服务端,需充分用好大数据技术对客户需求进行分层,提前触达与理解不同类型客户需求,以差异化产品服务实现财富、资管、投资的深度协同。

因此,2021年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将呈现百花齐放格局。比如部分财富管理机构与大型IT服务商合作,以混合云技术搭建数字化运营中台,从而将传统线下业务流程悉数搬到线上,通过业务数据化与流程数字化,大幅提升业务操作效率与产品定制化能力。

也有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联手数据服务商,对底层资产实现数字化智能管理,即借助AI算法建立包括资产体检 、交易诊断、风控防范、资产估值监测的数据大脑平台,实现投前项目评审标准化,投中穿透式监测、投后立体化管理,从而增强底层资产投资管理的透明度,在博取更多投资者信任同时优化自身大数据风控能力。

此外,多家券商信托公司都在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最新技术,从而搭建全新的智能风控系统,进而整合内外部数据,借助专家经验和AI模型,打通投前、中、后、资金、产品、售后各个环节,实现全品种线上覆盖,全流程封闭管理,全风险智能管控,全场景办公支持的智能化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多项功能,助力风险管理水准全面大幅提升。

“到底是哪种数字化转型路径最终能令金融机构完成蜕变,进而适应智能时代的业务发展趋势,我们仍在密切观察。可以预见的是,部分金融机构会因数字化转型路径选择出错、或数字化转型落实不力而被淘汰,部分金融机构则借助数字化转型与全面推进智能服务后来居上,成为新的行业翘楚。”多位金融机构高层认为。

责编:李剑华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9138203399023498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0-7 01:11 , Processed in 0.09839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