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西荣魔协提供:魔术商业演出,舞台特效设计,魔术培训,道具出售,魔术定制服务等。
查看: 1832|回复: 0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2 16: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玛丽·雪莱,打开新世界之门的科学怪人

《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它的作者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玛丽·雪莱。

在玛丽·雪莱和朋友们在日内瓦郊外的的一次聚会中,有人提议玩一个文字游戏,每个人创作一篇恐怖故事,最终,只有玛丽·雪莱完成了她的作品——《弗兰肯斯坦》。

玛丽·雪莱不会想到,自己因为一篇创作于文字游戏的小故事,成为了未来人们口中的“科幻文学之母”。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1.jpg

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儒勒·凡尔纳

玛丽·雪莱创造的科学怪人把科幻的大门叩开了一条缝隙,而真正让大门洞开的那个男人,叫做儒勒·凡尔纳。

提起“儒勒·凡尔纳”这个名字,我相信无论是科幻爱好者,还是普通人都会有所耳闻。

凡尔纳科幻小说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预见性:

火箭、电视、氢氧燃料电池、直升机、空调、坦克、霓虹灯、潜艇、导弹……

凡尔纳小说中各种超越于时代的科技产物,不是已经被发明,就是在被发明的路上。

世界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儒勒·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全世界范围内,凡尔纳作品的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2.jpg

阿西莫夫与机器人三定律

阿西莫夫是人类科幻史上最伟大的科幻作家,足以配得上科幻之神的称号。

阿西莫夫一生著作500多本,不仅多次获得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更是创作了基地七部曲、机器人五部曲和帝国三部曲的“科幻圣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阿西莫夫达到了他科幻事业的巅峰,他自己也称1950年之后的十年是自己创作的“黄金十年”。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克鲁格曼曾直言:自己是受阿西莫夫《基地》中创造的一门学科“心理史学”的启发,进而进入的经济学领域的。

心理史学基本设想是类比分子热运动,单个分子运动具有随机性,而群体具有统计的热力学上的可预测性。人的个体也是无法预测的,但群体也有可能表现出可预测的结果。把人假设成带情感因素的气体分子,加上文化、环境、地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利用数学理论统计出整个人类或某个星系如何发展变化的概率。

阿西莫夫创造的机器人三定律更是绵延千古,之后的许多作品都默认了延续了阿西莫夫机器人定理的设定: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或因不运动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执行人类的命令,除非这些命令与第一条定律相抵触;

第三定律:在不违背第一、二条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3.jpg

太空歌剧时代的开启

脱胎于科幻文学之中的重要流派“太空歌剧”,不仅在科幻小说方面成就十足,在科幻影视化方面更表现出强悍的生命力。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除此之外,《银河英雄传说》、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也相当出彩。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4.jpg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5.jpg

“太空歌剧”的故事背景大多都是宇宙尺度下强大而繁荣的人类帝国或星际联邦,在科幻的大主题下又能兼容动作、冒险、悬疑甚至喜剧等元素。

不过,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观点,认为“太空歌剧”题材并非科幻,只能算是奇幻,甚至是玄幻。这种说法虽然有失偏驳,但并非信口雌黄。

“太空歌剧”这个名称初创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因为“太空歌剧”题材的小说创作并不需要非常雄厚的理论知识与科学背景,所以当时有一大批作家投身“太空歌剧”的创作,一时鱼龙混杂,作品水平参差不齐。

当时的大部分作品虽然背景被扩大到银河、甚至整个宇宙,但故事的视野却依然短浅狭小。

也因此“太空歌剧”成为当时对末流低级科幻小说的蔑称,意在将次等科幻作品与较好的作品区别开来。

直到一个作家洛伊斯·比约德出现,才改变了“太空歌剧”这一尴尬的地位,为其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突破了“太空歌剧”情节僵硬老套的问题,强调了人物心理的变化,给了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对很多事物都有和其它男性作家迥然不同的看法,投注了她自身的细腻感觉,也创造了她的独特风格,也替“太空歌剧”这种传统男性化的题材加入了新的成分。

洛伊斯·比约德本人也因“太空歌剧”获得五次雨果奖,两次星云奖。

机械与义体的浪漫,赛博朋克

“赛博朋克”是“太空歌剧”之外,科幻小说下派生的另一个分支。又被称为“数字朋克”、“电脑朋克”、“网络朋克”。

“赛博朋克”的故事通常围绕机械义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来展开。大型跨国企业之间的矛盾,贫穷落后与高科技之间的落差感,描绘了一个在不远未来的反乌托邦社会。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6.jpg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7.jpg

与“太空歌剧”的外向型科幻不同,“赛博朋克”更倾向于内向的、对人类自身与信息技术的探索。

“赛博朋克”的真正缔造者是威廉·吉布森,他因创作了《神经漫游者》而被称为“赛博朋克运动之父”。

《神经漫游者》是全世界第一部同时获得“星云奖”、“雨果奖”和“菲利普·狄克奖”这三大科幻文学奖的作品。小说中创造的赛博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如今“赛博朋克”文化的流行。

《神经漫游者》催生了经典的《黑客帝国》三部曲,也为后来的《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打下了基础。

相比于电影,“赛博朋克”在游戏方面的表现更为出彩,《杀出重围:人类分裂》《晶体管》以及《赛博朋克2077》等,都很好的继承了赛博朋克的风格。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8.jpg

从未长大,从未停止成长: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

由库布里克执导,改编阿瑟·克拉克的同名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科幻电影时代。

这部电影的强大之处不仅在于深度的哲思,更在于他超越了时代。《2001太空漫游》上映于1968年。这一年,越战和wen'ge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一年,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双双遇刺身亡;这一年,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去世。

阿瑟·克拉克在一个听上去很古老的时代,看到了相当遥远的未来。

也许你以现在的目光来看《2001太空漫游》,会觉得昏昏欲睡,那是因为你看过了太多太多由《2001太空漫游》衍生出的科幻电影和小说。

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说:“我的所以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最劣拙的模仿。”可见阿瑟·克拉克对于科幻界的影响远远不止一部《2001太空漫游》,他对于一代人甚至一个时代都有深远影响。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9.jpg

中国最早的科幻

很高兴终于聊到中国的科幻了。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是发表于1904年《绣像小说》上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其作者为“荒江钓叟”,真实姓名已无从考证。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10.jpg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龍孟華的湖南人,在与妻子逃亡的过程中,妻子不幸落水失踪。为了找回妻子,龍孟華与友人乘坐热气球环游世界并寻找妻子的故事。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月球殖民地小说》因各种原因尚未完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太监了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11.jpg

《月球殖民地小说》是晚清文学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产物,但仍然采用了具有明清小说常见的章回体,故事情节上也保留了中国人侠肝义胆、忧国忧民的特点。又在此基础上突出了女性地位提高的精神,这在思想封建落后的清朝是罕见的,并且是十分进步的。

龙孟华在思念妻子时回忆:“这凤氏生性机警,兼且读书识字,立志要振兴中国,自幼便不肯缠足,因此跟她丈夫逃难,竟同男子一样,不像那三寸金莲,扭扭捏捏,走不上几步,便喊脚痛的。”

——《月球殖民地小说》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12.jpg

科幻科幻,是“科”还是“幻”?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科幻事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事情起源于一个人,《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作者叶永烈。他曾写过一部作品《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讲述了科考队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上发现恐龙蛋化石的故事。

但不巧的是,当时的古生物学家认为《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是“伪科学”,并且在《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文章《科学性是思想性的本源》批判叶永烈。

于是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科幻应该重“科”还是重“幻”的讨论。一派认为科幻应该主动承担科普任务,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另一派认为科幻属于文学,更应该注重文学色彩。

两方一直相持不下,直到一个人加入了论战,直接影响了当时的舆论风向。这个人就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奠基人——钱学森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13.jpg

钱学森曾在《人民日报》发表对科幻文学做出批评,影响极大:

“现在有些科普文章和某些流行的科学幻想小说,我看在思想上和科学内容上都有些问题。”

“科学幻想这一类影片可以搞,但它应该是科学家头脑里的那种幻想。应该搞那些虽然现在还没有搞出来,但能看得出苗头,肯定能够实现的东西。……现在搞科学幻想片,太长远的东西是次要的,主要应配合四化,搞2000年的嘛。……文艺界的朋友对太空的东西很感兴趣,但这不是我们的重点,……这不是好题目。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到了2000年是个什么情况,要给农民一个远大的理想,这是个好题目。”

1983年,钱学森在科协发表了讲话:“有些人打着‘科普创作’‘科幻小说’的招牌,贩卖一些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破烂,因为它的影响面宽,我们必须十分注意;1980年,我曾向所谓科幻小说放过炮,认为有些根本不是科学幻想,而是荒诞、离奇,没有科学根据的无稽之谈,对广大群众是个严重污染。”

此后,科幻重“科”还是重“幻”的问题,正式上升为科幻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各杂志社出版商一时对科幻文学噤若寒蝉,相关的科幻作家人人自危,国内科幻发表阵地仅剩《科幻世界》还在苦苦支撑。

中国科幻正式进入漫长的寒冬期……

“任性”的中国新生代科幻

我国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曾言:“90年代的科幻作家能坚持至今,全靠兴趣和爱好,靠着一腔热血,靠着自身“甘于寂寞”的生性。”
粗谈世界科幻文学史-14.jpg
中国科幻四巨头(刘、韩、何、王)



在这个时间段里,中国诞生了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家:王晋康、刘慈欣、韩松、何夕、陈楸帆、飞氘……正是这些人让中国科幻挺过了漫长的寒冬。

随着《三体》获得雨果奖,中国终于进入了一个科幻不再是儿童读物的时代,图书馆的科幻小说也从儿童区分离出一个独立的专区。

《三体》让许多从未接触过甚至抵触科幻的人,第一次体会到科幻带来的震撼。

现在的科幻迷里,有不少人都是因为《三体》入的坑。

简单的说,《三体》系列已经火出圈子了,甚至火的有些过火,以至于许多与科幻无关的行业都把《三体》拿过来套用到自己身上强行解释。比如某些互联网公司宣扬的职场黑暗森林理论,并号称“半部三体治天下”,这就吹的有些过分了。

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

经常看科幻小说的朋友一定知道,“中国科幻基石丛书”的序言是姚海军的《写在“基石”之前》,其中有一段话深刻的概括了中美科幻水平的差距:

与美国科幻的差距,实际上是巿场化程度的差距。美国科幻从期刊到图书到影视再到游戏和玩具,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动力十足。而我们的图书出版却仍然处于这样一种局面: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能满足的同时,出版者却感叹于科幻书那区区几千册的销量。结果,我们基本上只有为热爱而创作的科幻作家,鲜有为版税而创作的科幻作家。这不是有责任心的出版人所乐于看到的现状。

抛开政治因素不谈,美国的科幻水平是远超中国的。但是现在,《流浪地球》的出现让中国电影实现了从0到1的飞跃,希望中国科幻事业越来越好。

—THE END—

来都来了~到我的公号里坐坐吧!

微信公众号:「科幻新纪元」

了解最有趣、最新颖的科幻内容

关注还有小惊喜哦⊙?⊙!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learning.snssdk.com/toutiao/v1/item_info/?item_id=6722397057920795143&app_name=news_artic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4-17 00:39 , Processed in 1.05992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