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千多年前,石匣的深山峡谷中,日夜不息,传来叮叮当当工事的繁忙声,这声音不知响了多少个日月,谷底不知何时踏过先民的脚步?村西的九顶山沉默不语,险塞处,背负着一段沧石叠加的齐长城,稳立在风云变幻中。
走进石匣村,走过二十四桥之一的罗锅桥,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便走到孤峰峻拔的北坡上。在北坡顶原有些散落的残桓乱石,疑似倒塌的村庄,此处为北寨的遗址,又名青龙寨。
试想,久远的年代里,林遮树掩中一个设有围墙的避风之地,有人在这里生活,他们的肌肤浸着阳光的彤色,眼睛清亮,衣衫和发被风舞的飘逸迷乱,也许这就是石匣较早的先民的样子。
然而在村中央西边的北崖头上有人发现过槽碾,聪慧的土著人利用原山体凿出碾槽,又用巨石做成碾滚,这种原始的工具可以用来研磨粮食,而槽碾之前是石臼和石杵,再之前就是7000多年前磁山文化时期的石碾盘和石擀杖了。从这些原始工具和零星的人迹中,我们嗅到了更遥远的先民的气息。
石匣处于齐国之边,深居于大山腹地,这里气候宜人,自然景观奇绝,人文古迹遍布,石匣到底有多古?至今还是扑朔迷离。
我们更多确定的是,人们在这里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遗留下诸多生活习俗,今讲述石匣古村一个独特又重要的习俗节日——过半年。
过半年,很多人想到的是六月,具体到哪一天呢?六月这天,人们起得比往常还早,各家各户,洒扫庭院,打水择菜,杀鸡宰羊,和面剁馅,忙忙碌碌。泉边,姑娘们穿着时兴的衣裳,临水梳妆,长发披肩,乌瀑如云。她们怀着万分期待,在等待着什么。小伙们也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他们骑车或步行,带着满脸喜色出门了。
快瞧,谁家的媳妇来了?一对对情侣,呢喃着,矜持地走过青石板路,走向一个个温暖的家。原来石匣六月二十过半年,有接未过门的媳妇回来住几天的习俗。谁家的媳妇顺利接来了,可是件喜事,说明是准媳妇了。谁家的暂时没接来,小伙儿会有些落寞,不过也没关系,说明娘还想多了解些时日。
媳妇来之后,总会受到婆家的热情款待,除了享用一顿顿美餐,婆婆还会为准媳妇做上身衣服,填两双鞋底。于是庭院里,绿荫树下,石阶上,坐着一个个俊俏的姑娘。她们一手拿着鞋底,一手拿着针锥,专注地纳鞋底。针脚均匀密实,镫紧,一针一线毫不含糊。纳鞋底,纳袜垫,织布,绣花是石匣人常说的“活路”,祖祖辈辈穿着千层底翻山越岭,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人生的足迹。
接未过门的媳妇来过六月二十,这习俗不知缘何而起,却因承载载着石匣人的亲善仁和,渗透着浓郁的民风,至今仍是过半年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咚咚咚,锵锵锵,嚓嚓嚓,咣咣咣”,当村头传来开场锣鼓的喧鸣,所有人都坐不住了,搬着凳子急匆匆往村东奔去,古老的戏台下已是人头攒动。原来,半年的重头戏在这里。只见宽袍大袖,腰系玉带,脚蹬厚底靴的文官,从戏屋里缓缓走来,一声响亮的清吼,一句精致的唱词,一招一式,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这就是古老的章丘梆子,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匣是章丘梆子的发祥地,石匣一般一年组织两次唱戏,一是过年,再就是过半年时了,人们俗称为:唱热戏。演员们会精选老剧目,用扎实的唱功,绝佳的演技,把村庄盈满古老的韵味。古戏台隔着观地与章丘梆子博物馆遥相呼应,构成一道人文胜景。章丘梆子博物馆前身为石匣小学,明清时期为九圣庙,最初戏是唱给神听的,过半年唱戏有晾箱和祈神求雨的说法。
好奇的是,附近的村子很少有过六月二十的,大多是过六月六,俗语说:“六月六,请姑娘。”六月初六这天,各家各户要请出嫁了的姑娘,来娘家小住。而石匣却是过六月二十,请未过门的儿媳妇。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出嫁的姑娘在这天也赶回娘家,与家人热热闹闹的团聚在一起。
石匣六月二十过半年,到底有什么来历呢?一种说法是因瘟疫,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石匣遭遇大旱,眼看着庄稼、花草树木都枯死,保佑这一方的土地爷,前去请龙王来施降雨,谁料龙王正醉酒酣睡,龙王的小女儿,偷偷打开父王的玉匣,取出一颗墨珠,夺云乘风,飞临石匣上空。小龙女拂袖洒雨,只见村中的小河又活了,大山也渐渐恢复了盈绿,这片土地的生灵都得到了恩惠。
龙王得知,勃然大怒,命虾兵蟹将去擒拿小女,欲夺回墨珠。龙女八姐妹闻听,偷偷去营救小妹,到了那里也被这人间仙境所迷恋,最终小妹吞下宝珠化为九顶山的圆敦顶,其余姐妹也各自变成顽石,她们化身为九座连理的山峰。
每逢天旱,人们就唱戏求雨,九妹被这梆子声唤醒,就会徐徐现身,用墨珠(降雨珠)普洒大雨。
遥在村东的大青山的山洞里住着一位仙子,他下凡到人间已久,已失去了法力。一次天空忽作乌云滚滚,西方传来仙乐渺渺,歌声隐隐。仙子观去,只见层云中立着一位手托宝珠的美丽女子,大雨倾盆,那位女子又隐为山峰了。仙子眼看着无奈,无法解救于她。苦闷中,光阴一天天溜走。
一日,来了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他口中念念有词:“世人都说得道好,人间有难救不了。世人都说神仙好,贪恋人间回不了。”仙子不解,请求老者指点。老者说:“几日后,龙王会来这里,夺回降雨珠,带回他的女儿,这片土地将会变得一片荒芜。”仙子赶忙问如何来救,老者哈哈大笑:“只需过年,只需过个年啊……”说完,老者飘飘离去。那天是阴历六月十九,时值观音菩萨出道日,仙子恍然大悟,那位老者竟是菩萨的化身。
仙子冥思苦想,他平时远离村庄,在这青鸾之境,吸露饮风,每天以野果充饥,早已不需过什么尘世俗节。但他转念一想:何不发动村中人早一点过年,就过个半年吧。过半年也要有仪式,有节日气氛,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用各种的喜气去冲九位龙女的劫,家人团聚,杀羊烹煮,唱戏拜神,好不热闹。
以后这片古老的土地,果然相安无事,大青山在东,九顶山在西,它们山色奇绝,草木葳蕤,蓊蓊郁郁,仙子和小龙女心心相印,永远守护着这座美丽的村庄。
石匣地理位置偏僻,原生态保持完好,山上植被茂盛,草儿丰美。牧羊人甩着鞭子,羊儿在山坡上悠闲地吃着青草,幽幽反刍着静美的时光。火热的夏天,石匣人暂时告别农事的繁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攒只羊儿过半年。
羊肉有生有熟,生的羊肉用小盆端回家,切成水饺馅,熟羊肉则这样来煮:河边用石头垒起个临时灶台,放上口大铁锅,木柴窜出通红的火苗,舔着锅底,河水在旁边哗哗地流着,裹挟着空气中的香气。
石匣全羊真是名不虚传,肉质鲜美,汤如白乳,一碗羊汤气千云,流汗的六月,人们终于可以放下疲惫,轻奢一把,让快乐从体内像汗液一样蒸腾出来,人们尽情享受着劳动成果,也积蓄着体力,准备投入到不久的秋收中去。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石匣北坡的景氏家族,每年的六月二十都要在老家组织一场聚餐,据说今年的规模较大。在外的北坡人回家与家里人团聚,大家齐呼拉地在路边煮羊肉,出豆腐,家里人免费吃,他们在一起推杯问盏,其乐融融,这对老人来说,年轻人借机尽一尽孝道,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加深了相互间的情义。
景氏是石匣村古老的姓氏之一,始祖景范,五代时杰出的政治家。章丘古宅庄首迁石匣系为第十世祖景林,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勤耕劳作。《重修景氏族谱》序中有言:“木之有本,而枝叶不忍伤;水之有源,而支流不敢塞。”意在教育后人不要忘本,无论你出走多远,都不要忘了你的根在故乡,恩义相流聚,生死相亲爱,家风,族风,村风不正是国风的一部分吗?
解读石匣的独特习俗——六月二十过半年,不必引经据典,更不必深挖远渲。石匣人的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恬然,安适。村风正,民风淳,古村石匣和睦的村风世代相传。
晚云渐收,漫天琉璃的夜色里,杀戏了。人声渐息,一缕缕凉风穿过山峦,掠过小河,拂过古老的街巷。
一只只金蝉终于结束了地下漫长的修炼,颤动着透明的翅子,慢慢地爬上树干,静待明天的高鸣。
山谷中,几只野鸟上岗了,它们叫声奇绝,在黑夜里尽情地唱着,竟有凤求凰的意境:“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是谁......”
喜气还没有散尽,陶醉在各自的世界里,人们早已甜甜地进入梦乡。
文章作者:禾子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64208422610539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