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云南旅游,每次都有全新 发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总有无数的宝藏在召唤。农历6月初6清晨,滇西银苍玉洱间,观海胜地马久邑,街道已洒扫干净,一个外界鲜为人知的 民俗活动即将开始。
马久邑名称的由来,说法颇多。按地方志所载有一:乡村原名凤仪邑,清朝时因避末帝溥仪的名讳而改称。奇特的是,每年这时间,村里就会举行隆重的送“帝王”民俗活动,庙堂里大轿已备好,所送的帝王居然和“清”有关。
帝王之尊,有送驾自然就有恭迎。马久邑庙堂边,从14公里外赶来接驾的上阳溪村民队伍已经到达,锣鼓彩旗,华盖仪仗,热闹的气氛正在凝聚。两个村子恭敬迎送的“帝王”,还和“清”有关,究竟是哪位人物呢?
备受尊崇的他,并不是清朝帝王,而是 历史更为久远的南诏清平官(位类宰相)段宗牓。因其护境安民功绩斐然,后人就将他当作庇佑一方的保护神,敬封为清平景帝,五百神王,世代敬拜。迎送队伍中,金色华盖熠熠生辉。
两位男孩,分别背着玉玺和诏书,这些都是传承了数百年的传统。银苍玉洱间,人们将地方保护神称为本主,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马久邑与上阳溪的接送本主活动更是独特中的独特,起源于一个满满正能量的传说。
相传古时马久邑大旱,邑主请得上阳溪本主段宗牓相助,降下喜雨造福苍生。马久邑村民感恩清平景帝,每年端午接他来村供奉,一个月后送还驾旋上阳溪,遂成传统。6月初6,双方村民恭敬有礼,迎送仪式古意浓浓。
古老传说往往蕴藏着深厚的 人文内涵。村际互助感恩贤善,两村接送本主的民俗充满了正能量,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人声鼎沸,随着上阳溪民俗表演开始,现场气氛达到了顶点,有专门摄像师记录下这和谐欢乐的时刻。
欢乐的民俗表演后,在大家的簇拥下,备受村民崇敬的清平景帝大轿被抬出了马久邑本主庙-段公祠,驾旋上阳溪,即将开启轰动14公里的接送本主活动……
对这位曾为本村黎民苍生作出杰出贡献的清平官,本主神王,马久邑村民感念至深。华表仪仗民族乐队,吹拉弹奏恋恋不舍一直送到村外。
接回本主的上阳溪队伍继续前行。马是本主的座驾,驮着宝刀宝剑,这种传统形式一直没有改变。即使在文化革命时期,其他仪式已无法公开举行,但村民们依然偷偷用马驮着本主神像,顽强坚守着这纯朴的民俗传统。
传统仪式,本主神像都是安坐轿中。村民口传:本主段宗牓驾旋回村时,有时坐轿有时乘马。当轿子觉得重时,就是本主换马坐轿了。为本主抬轿,是每个年轻人的荣耀,大家交替轮换,以表自己的敬意,以沐神主的恩泽。
从马久邑到上阳溪全长14公里,共经过多个村庄数个本主庙堂。村道边空地前,排香案摆点心,处处轰动。心系苍生,造福于民,仁爱互助的本主神王,受到了沿途村庄百姓的拥戴。
上阳溪接本主的队伍所到之处,常常被虔善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敬拜神王的村民,争先恐后抚摸轿杆,敬祝祈福,殷殷切切。
沿途村民给队伍敬上香茶点心,献上心意功德。双方诚挚互祝风调雨顺,村寨平安,阖家康宁。勤劳善良的民族,村际间和睦共处,互助友善的优良传统,就在这古老的民俗活动中自然体现,潜移默化了当地人数百年。
民俗表演更是精彩迭出。队伍逢村必停逢庙必进,既是对本主的祈福也是对沿途乡村的致敬。欢闹中不仅有吉祥舞狮,绕三灵,霸王鞭等常见的民族节目,也有外界鲜为人知的武松与老虎,大头和猴子等奇特表演。(具体表演细节请参看本号前期文章)
上阳溪接本主活动,参与的都是纯朴的村民,他们自发自觉地传承着这古老的民俗,笑容爽朗。这样一个凝聚村际和谐正能量,浓缩民族文化,流传数百年独具魅力的民俗活动,为什么在云南旅游日益发达的今天,却鲜为人知呢?
一些村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觉得这很土,不值一提。有的游客也来看过,但都是为了猎奇,只感受到皮毛能宣传到什么程度?外边是外边,我们自己好好发扬就好了”在全村人翘首期待下,接本主的队伍终于浩浩荡荡回到了上阳溪。
全村景仰的本主段宗牓,阔别1个月后,又回到了上阳溪。他的神像被村中尊长从轿中请出,恭敬地安坐在本主庙大殿。来年端午,他又将被马久邑请接走,年复一年。这体现云南村际友好的民俗文化,祝福他们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混摄会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4828712002454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