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423|回复: 0

“一带一路”的故事 | 嫘祖始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8 04: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带一路”的故事 | 嫘祖始蚕-1.jpg

长江文明馆内的嫘祖养蚕雕塑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越是伟大的事情,其起点往往越渺小。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同样如此,它的起源必须从小小的“春蚕”说起。

蚕是变态类昆虫,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生命非常短暂,只有五十多天的时间,从蚕卵开始,要经过蚁蚕、熟蚕、蚕茧、蚕蛾几个阶段。蚕的体内有一对特殊的器官叫丝腺,熟蚕身体透明,体内充满丝质,它不停吐丝,作茧自缚;吐完丝后,蜕变成蛹,蛰伏茧内。蚕茧经过缫丝工艺处理,将蚕丝初步加工成生丝,作为制成丝绸的纺织材料。春蚕这种食桑吐丝、人畜无害、吐丝不怠、丝尽将死的精神,受到的历代人文学士的歌颂,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开”,就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在桑蚕还没有被饲养之前,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文献记载显示,第一位学会种桑养蚕和缫丝纺织的人是黄帝的妻子嫘祖。

说起黄帝的大名,人人皆知,作为人文始祖和五帝之首,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担任部落首领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黄帝的故事广为传颂,但是他的妻子的贡献,却很少有人了解。事实上,黄帝的妻子也非常伟大。《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在古本《淮南子》中引用《蚕经》记述说,“《蚕经》云: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所谓的始蚕,就是最早开始养蚕。《周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隋唐时期著名经学家孔颖达注疏说“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达,故云垂衣裳也。”黄帝之前的中国社会,尚处于野蛮时代,《礼记·礼运》这样描述:当时的人们不会建造房屋,只能住在洞穴里或树巢上;不知道用火,只能茹毛饮血;没有麻丝,人们仅能以短小的兽皮为衣,遮羞御寒。自从黄帝妻子发现蚕桑、制作丝绸之后,才改善了人们的衣服和穿着习惯,中国人才有了正式的衣裳,冠裳华夏、礼治中国才有了基础和开端,中华文明才翻开了新的篇章。正如朱熹在《通鉴纲目·前编》中指出,“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嫘祖之后,植桑养蚕逐渐发展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长江一带的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三月》就有:“摄桑委扬,妾子始蚕。”这是说,夏历三月(阴历四月间)要修整桑树,妇女开始养蚕。

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甚至有关于蚕神和祭礼蚕神的记载。考古学家不止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在殷商时期的铜器上经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这一切说明,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作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重要史料,其中《大禹》篇记载,兖州一带“桑土既蚕”,这是传世文献中对“丝绸”的最早记载。这里不仅记载,济水与黄河之间是兖州,此地土质又黑又肥,栽种桑树的地方都已经养蚕,于是人们从山丘上搬下来住在平地上。这里的贡物是漆和丝,还有用竹筐装着“织文”,既彩绸。

自周代开始,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反映出妇女采桑养蚕、制衣作裳的生动场景。《诗经·魏风·十亩之间》中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的诗句,意思是:夕阳斜晖,暮色欲上,十亩桑园,绿树之间,采桑姑娘,十分悠闲。她们呼伙唤伴,唱着歌儿,往回家转,欢声笑语,渐行渐远。说明这一时期桑树已经成片栽植,而且一块桑田有十亩之大。

《管子·山权数》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意思是说,国民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官府一定要好好请他传授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荀子》中专门有记载“蚕”的《赋》,文辞虽短,但深刻阐述了蚕理,“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同时又详细记载了蚕的生活习性和生命规律,“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说明,到了战国时代,我国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养蚕理论。

《礼记·月令》记载,在每年春季,“命有司无伐桑柘,乃修蚕器;后妃斋戒,享先蚕,而躬桑以劝蚕事。”可见,享祀先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礼仪制度,也说明了蚕桑丝绸业在西周农业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活动既是对蚕桑发明者的祭奠和怀念,更是借以宣示国家重视蚕桑,劝民勤于蚕事,促进丝织业发展的象征性活动。事实上,享先蚕活动被历代统治者沿袭遵循。汉唐以降,这一活动通常由皇后主持,后妃和公卿列侯夫人都要参加,这一活动与皇帝的“籍田”礼一样,成为国家重大的纪念性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国家政权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劝课农桑的治国理念,也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社会传统。

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述栽桑养蚕技术的书。汉代人记述我国古代有《蚕法》、《蚕书》等蚕桑著作,可惜这些古籍都已经失传了。但是自汉代以下,两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的有关蚕桑的古籍,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这些著作记载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

中国不仅有“四大发明”造福人类,而且养蚕缫丝、更是惠泽世界。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出去的。这一切,都与嫘祖始蚕密不可分。千百年来,在我国各地民间,流传着大量有关嫘祖养蚕制丝的优美传说和动人故事,寄托着人们对这位伟大的东方女性的尊重和纪念。

(作者:张小锋,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38117488869545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8 05:02 , Processed in 0.17093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