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茫茫中华大地,两个地方的语言最有魔力,跟这两个地方的人说话,一不小心口音就被带走。一个是东北,一个是台湾。 
 
为了测试一下到底哪种方言马力更强,我曾经安排过一个东北哥们跟一个台北姐们对话,五分钟不到,台北人就输了。 
 
不光口音被带跑,还被灌输了一大堆"苞米碴子味儿"的东北俚语:"埋了巴汰""扬了二正""破马张飞""吃你家米了?"…… 
 
当然,还有那句最有名的"你瞅啥"。 
 
"你瞅啥" 
 
"你瞅啥"应该是东北话里最著名的俚语了,非著名二人转民谣歌手何教授曾经写过一首同名歌曲,把黑土地上如何正确应用这个词描述的淋漓尽致。 
 
“打南边来了个纹身大哥 
 
带着一个白貂妹子  
 
打北边来了个光头泡子 
 
带着十斤重的大金链子  
 
泡儿抬头定睛观瞧  
 
大哥昂首注视着光头 
 
烧烤摊前十分紧张 
 
因为他们两个瞅对眼了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  
 
烧饼馒头包子麻花  
 
大哥的妹子躲得老远  
 
因为白貂好几万呢  
 
能打架就别废话 
 
能动手就别吵吵  
 
必须整明白  
 
你到底瞅啥  
 
你瞅啥啊  
 
瞅你咋地“ 
 
 
 
 
"你瞅啥"一词在东北的走红来源,目前已不可考。 
 
因为考据这个词语的来源,已经不是语言学的问题,而是武术范畴。毕竟你不能在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问他:"大哥,问你点事儿,你瞅啥……" 
 
所以,你只要深知一个道理,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在台北就是个爱情故事,在东北可能就是一场刑事事故。 
 
 
 
 
在这里,我只能奉劝各位,如果在东北不小心看了别人一眼,别人来问你"你瞅啥"时,千万别回复"瞅你咋地",有两个答案可供参考: 
 
"大哥,你这大金链子哪儿买的?"或者是,"我瞅啥?我瞅你像我爹!" 
 
上述两个回答,可以保证大家的人身安全,要是碰上敞亮大哥,说不好还能请你撸个串。 
 
"嘻了马哈"  
 
"嘻了马哈"跟嘻哈没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东北,这个词是用来形容稀里糊涂,态度轻薄、不严肃、不认真、不尊重,在应该严肃的场面上表现令出人讨厌的态度。 
 
比如,你在开会的时候刷抖音,你的东北领导可能就瞅你一眼,说"憋(四声)玩手机了,开会呢知(二声)不知(二声)道,成天到晚嘻了马哈的。" 
 
 
 
 
"嘻了马哈"这个词,充分体现了东北方言的包容。 
 
据考证,这个词是由"稀里糊涂"+"马大哈"两个词混合而来,稀里糊涂的意思大家都懂,马大哈就是"办什么事都丢三落四,马马虎虎,而且懒于认真检讨自己,常哈哈一笑了之"的意思。 
 
上世纪五十年代,天津艺人马三立说过一段相声《买猴》,主人公就是马大哈,平时办事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简称马大哈。 
 
五十年代,该段子五十年代传到东北,再由于东北人特有的风趣直白,便把此词简约成"马哈",然后再和"嘻了"组到一起,有了"嘻了马哈"这个新词。 
 
 
 
 
所以说,"中国有嘻哈"这个节目,在中原和南方大家都知道是说唱节目,在东北,很有可能被视作是"看谁更沙雕"的智力测试节目。 
 
"滚犊子"  
 
我认识一个主持人,文工团报幕的,有一次把一个节目报错了,挨了顿爆打。这个节目原名为"笛子独奏",他给报成了"犊子笛奏"。 
 
恰巧笛子演员是个东北人,于是就发生了一起"你瞅啥"级别的惨案。 
 
 
 
 
在东北,犊子是个万能词儿,可以装,可以滚,可以护,还可以扯,关键时刻还能瘪。 
 
 "犊子"一词在古人的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快牛为犊子时,多能破车。"  
 
唐 曹邺 《早秋宿田舍》诗:"南村犊子夜声急,应是栏边新有霜。" 
 
《法苑珠林》卷十九:"譬如新生犊子,犹故饮乳,与五百大牛共行。" 
 
由此可见"犊子"一词深入人心。 
 
 
 
 
把小孩比作"犊子",在民间是常见的。 
 
在东北地区,过去有一个"拉帮套"的现象。就是某个男人娶不起媳妇,去某个比较困难的人家给人干活并和人家男人享用一个媳妇,自然也会留下后人。 
 
真、不尊重,在应该严肃的场面上表现令出人讨厌的态度。 
 
比如,你在开会的时候刷抖音,你的东北领导可能就瞅你一眼,说"憋(四声)玩手机了,开会呢知(二声)不知(二声)道,成天到晚嘻了马哈的。" 
 
 
 
 
"嘻了马哈"这个词,充分体现了东北方言的包容。 
 
据考证,这个词是由"稀里糊涂"+"马大哈"两个词混合而来,稀里糊涂的意思大家都懂,马大哈就是"办什么事都丢三落四,马马虎虎,而且懒于认真检讨自己,常哈哈一笑了之"的意思。 
 
上世纪五十年代,天津艺人马三立说过一段相声《买猴》,主人公就是马大哈,平时办事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简称马大哈。 
 
五十年代,该段子五十年代传到东北,再由于东北人特有的风趣直白,便把此词简约成"马哈",然后再和"嘻了"组到一起,有了"嘻了马哈"这个新词。 
 
 
 
 
所以说,"中国有嘻哈"这个节目,在中原和南方大家都知道是说唱节目,在东北,很有可能被视作是"看谁更沙雕"的智力测试节目。 
 
"滚犊子"  
 
我认识一个主持人,文工团报幕的,有一次把一个节目报错了,挨了顿爆打。这个节目原名为"笛子独奏",他给报成了"犊子笛奏"。 
 
恰巧笛子演员是个东北人,于是就发生了一起"你瞅啥"级别的惨案。 
 
 
 
 
在东北,犊子是个万能词儿,可以装,可以滚,可以护,还可以扯,关键时刻还能瘪。 
 
 "犊子"一词在古人的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快牛为犊子时,多能破车。"  
 
唐 曹邺 《早秋宿田舍》诗:"南村犊子夜声急,应是栏边新有霜。" 
 
《法苑珠林》卷十九:"譬如新生犊子,犹故饮乳,与五百大牛共行。" 
 
由此可见"犊子"一词深入人心。 
 
 
 
 
把小孩比作"犊子",在民间是常见的。 
 
在东北地区,过去有一个"拉帮套"的现象。就是某个男人娶不起媳妇,去某个比较困难的人家给人干活并和人家男人享用一个媳妇,自然也会留下后人。 
到孩子们都长大的时候,就该“分孩子”了,就是根据孩子的长相分清是属于那个男人所生的。 
这种情况人们就称作“劈犊子”。 
 
 
 
 
 
既然不是独资,是合资生下的孩子,自然也就不会太珍惜,再加上东北讲究“起个歪名好养活”,久而久之,自然犊子就变成了孩子,“小崽子”的代名词了。 
 
“整” 
 
整在东北话里就是英语里的“do”,万能动词。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最贴切的东北翻译就是“开整”! 
 
我一个南方朋友,第一次去东北,东北哥们在杀猪菜馆请他吃饭,整了一大桌菜。“兄弟,整两口这个菜!”“兄弟,整两口啤的呗?”一顿招呼。 
 
 
 
酒桌上这个南方人就问,“整”是啥意思啊?东北朋友就说,“整”就是吃,喝的意思。 
在东北哥们的热情之下,南方哥们喝多了,到酒店就吐了,把马桶都吐堵了,洒了浴室一地。第二天,东北哥们来酒店接人,看到浴室惨状,说了一句,“哥们你这咋整的啊?” 
然后南方哥们就又吐了。 
 
 
 
 
“吃你家米啦?”  
如果你莫名其妙的管了闲事,北京人可能说你“狗拿耗子”,天津人可能直接问你“管你嘛事儿”,东北人最常见的怼回去的词语是“咋地,吃你家米啦?”  
东北种大米有了100多年历史,光黑龙江一省,就产了全中国九分之一的大米。但凡中国人,基本都吃过黑龙江的大米。 
 
 
 
东北的大米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名是有道理的。 
以黑龙江为例,1945年之后,黑龙江就基本都是解放区,成建制的国营农场便建立了起来,全国解放后,大批革命军人转业来到北大荒种米,更是把东北的粮食产业推向高潮。 
 
 
 
全国范围内最早推行机械化种粮食的,也是黑龙江。 
1954年,苏联向我国赠送了大批农业机械装备,改革开放后黑龙江还从美国进口了现金的农业机械,那时候的黑龙江,20人就能经营2.3万亩耕地,放在当今的美国,这个数字也是十分惊人。 
中国最早的大米品牌化建设也是黑龙江人发起的,五常大米作为全国最有名的大米品牌,憋(四声)告诉我你没(四声)吃过! 
如今,黑龙江又要跟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合作卖大米了(想不到吧)。 
这两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看地团蜂拥来到黑龙江,在延寿、方正、北大荒等地预定了上千亩的稻田。 
本月22日,来自黑龙江延寿县延寿大米标准示范基地、黑龙江方正县秋然水稻基地、北大荒建三江大米基地、付家大院五常大米基地的2万亩黑土地,将通过聚土地订单农业模式,承包给全国数十万消费者。 
其中黑龙江延寿县,就是国家级贫困县。聚划算的目标是,通过聚土地订单农业模式,让当地农民每亩至少增收10%。 
 
 
 
因此东北人的大米自信是十分容易理解的,所以要是有东北人怼你“咋地,吃你家米啦?”的时候,你最好的回答是: 
“对不起,对不起,我吃了你家的米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41836790541849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