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2701|回复: 2

出土文物与乐亭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3 05: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泰祥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

出土文物与乐亭历史-1.jpg

元 鱼藻纹大盆



出土文物与乐亭历史-2.jpg

康熙 青花缠枝花卉纹将军罐



出土文物与乐亭历史-3.jpg

八瓣莲花形,微敞口,弧腹,圈足,器,内有四个对称的紫斑,器,内外施天蓝色釉,足表不施釉,制作精细考究



出土文物证实,远在五千年前,在乐亭这块沃土上就有人居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阎各庄小石庄西北,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石凿、石斧、素面细泥陶片和夹砂陶片等,经省文物局复查鉴定,属仰韶文化,距今四五千年。在马头营黄坨,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素面细泥红陶钵片、罐片、残石磨棒、石凿等,经鉴定相当于红山文化,距今约五千余年。

乐亭地处滦河入海口,境内又多有河流分支,这种自然条件,给先人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因地处渤海沿岸,滦河又十年九泛,多次改道,居民生活条件艰苦,因之,人口稀少的历史漫长。

秦汉以前,乐亭这块地方已有归属。旧志载:夏属冀州,商、周属孤竹国,秦、汉属辽西郡。但并未纳入行政区划。在县内至今也未发现和出土夏、商及西周时期的任何文物。这段历史只好暂时阕如。

东周以后,人丁渐旺。极有可能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兼并,烽火不断,人们为了躲避战乱,自然流向了这个比较安全的沿海边陲地带,我认为这是乐亭人的第一次大输入。

197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大罗庄、于坨、陶庄、高常庄、兰坨老母庙、石庄、流世佛七处战国遗址;汀流河蒋庄、蔡庄、中堡大店上、独幽城张庄、独幽城刘庄等五处汉代遗址。高庙、邰赵庄、独幽城张庄、井坨刘庄等多处汉墓。陶庄乡遗址范围最大,南北五公里,东西两公里,包括烧纸庄、焦庄、邰赵庄、邰王庄、邰刘庄、前后院、周庄、郑各庄等村。在这一带,发现大量战国时期的陶罐、陶瓮等。其它如独幽城张庄出土了汉铜镜,井刘庄出土了汉陶和银头饰品,蔡庄出土了汉陶盘,汀流河蒋庄出土了汉陶罐、中堡大店上出土了汉陶豆。在高常庄出土了战国刀币约十来斤。其中有针首刀、尖首刀、燕明刀等。刀币上大部都有铭文。周庄还出土半两钱三百余枚。这说明东周至汉这一时期,人口、经济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出土文物中没有发现青铜器,这说明那时乐亭没有王公贵族。

汉后,乐亭境域纳入行政区划,成为三国时曹魏海阳县的一亭??乐安亭。按亭字,为秦时乡的一种机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这说明当时人丁仍不众。待到东汉时称乐安城,北魏以后称乐安镇,说明人口逐步增多,区划等级也在逐步升级。

乐安亭始见于史册是东晋咸康六年(公元340年)。十六国的后赵建武六年,石虎代慕容?(前燕)“自河通海运谷1100万斛于乐安城,以供军粮”(后赵录)。(汉斛容高粱13.8公斤)

汉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多民族纷争,并参与中原逐鹿,战争频仍,人口流动较大,乐亭归属变换无常,发展也严重受损。文物普查中未发现两晋、南北朝至隋人留下的确凿的物证和生存遗迹。这又是一个断档。这次断档的原因据2005年8月2日《燕赵都市报》载:西汉末年有一次大海浸,将大片土地淹没,自此人类活动戛然而止,到辽金时期,入浸的海水才慢慢退去。

唐和五代时期,从县志上看,新寨、略军坨、撒马店、溪家坨、大店上等村均系唐朝建村,但无文物佐证,仅在胡坨和马大庄发现两座唐墓,曾出土一件雀绕花枝兽纽银背绫花铜镜和三个陶罐,一件红陶壶。

五代十国时期,群雄逐鹿,狼烟四起。人们为躲避战乱和抓兵,被迫离乡逃亡。当时乐亭这块边陲地,地偏人稀,交通闭塞,非兵家所争之地,便成了逃难人的好避处,在这一时期,又流入了较多的人口,我以为这是乐亭人口的第二次大输入。

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劝开国武将放下权力,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置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达官显贵纷纷响应。在这一时候,社会相对稳定,政治、经济、交通、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乐亭境地,虽未被宋长期统辖,但也受到很大影响,人口骤增,沿袭下来,经济繁荣,生活充裕,从出土的古钱中就可见一斑。

在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北宋铜钱占比重最大。仅我所知,上世纪70?80年代,大尖坨小尹庄出土1400余斤,阎各庄北沙坑出土一小缸,公安局院内出土半缸。兰坨老母庙和尚园出土一大瓮,汤家河陈庄出土半缸。不明出土地点的古币还很多。平整地面和平坟时,采购站经常几斤、几十斤的收购。这些钱,上至宋太祖的“宋元通宝”,到钦宗的“靖康元宝”,其中以仁宗、神宗、哲宗时期的古钱较多,靖康时期的最少。

在这些古钱中夹杂有汉代的“半两”、“五铢”、“大泉五十”、“货泉”,唐、五代的“开元通宝”、“乾元通宝”、“周元通宝”、“唐国通宝”等。其中以“开元通宝”较多。没有发现“建炎”、“绍兴”等南宋钱和辽钱。这说明藏钱的时候是在北宋末年(公元1127)以前。那时,战争不断,辽金兵在这一带残酷杀虏,民不聊生,被迫藏钱,逃往他乡,以后仍烽烟不止,钱主无法返故里或客死他乡,窖藏至今。

在汤家河陈庄出土的这批钱中还夹杂有金主完颜亮时的“正隆元宝”,按正隆元宝铸于1158年。在这以后,乐亭曾有两次大战乱:一次是金贞?二年(1214年)蒙古兵克平州;第二次1234年蒙古灭金。在这两次大动荡中,人们再次走死逃亡,这批钱币应是在这一时期埋藏的。

这批钱币中夹杂有汉、唐等前期钱币,又未见辽、金、元钱(只有正隆),说明在这以前,各朝、各代的钱币均可通用。

除铜钱外,其它文物多出土于古墓葬中。乐亭共发现辽、金、元时期的古墓18处,墓葬40余穴。墓群有:会里二郎庙村、付火烧佛村、新庄窠村、松各庄、陈家埝、中堡王庄、汀流河、杨各庄、王庄上村、于坨村、狮子营、蔡各庄、陈坨子、蔡庄老母庙村、乐亭街内、东石各庄、张王庄、高孙庄。墓穴有高庙、邰赵庄、独张庄、井刘庄、胡坨村、独幽城村、栗家湾坨村、大黑坨村、刘狼窝村、新开口石庄、桥头村、走马浮村等。这些墓葬群墓穴,东至大黑坨村,西至刘狼窝、邰赵庄,南到新开口,北到会里、汀流河村,几乎覆盖了现今的乐亭全境。这说明在元代乐亭就初具了现今的规模。《民国县志》载:“乐亭自元朝至元年间确定疆域,明、清沿之”。解放后的《乐亭县志》载:明朝万历年间明确疆界。这些墓葬北多于南,西多于东,说明乐亭人口是自北、西北向东南逐步延伸发展的。

在这些墓葬中,最著名的一处是独幽城辽墓。1978年平整地面时,在正觉寺西侧发现一座完整的辽代塔基地宫,正方形、窟窿顶,砖结构,占地十平方米,拱顶高1.8米。宫内出土陶函一具,银棺一口,内有舍利子数颗(类似玛瑙样的小晶体颗粒)和部分舍利骨,银盆一个,铜镜一面,辽白瓷净瓶、瓷盂各一个,陶塔座、陶碑四块,其中一块,碑文正面书:“平州马县南千斤千人邑同建无垢净光佛舍利塔”二十个字,背面书:“大契丹国昭孝皇帝重熙十三年三月廿六日记”,二十个字,为正楷汉文。这是乐亭史上唯一最早有明确文字记年的碑记。

其次是张王庄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一件宋代四系黑白釉瓶,上书“仁和馆”三字。和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磁史》一书所载“仁和馆瓶”相同,系稀有文物。会里二郎庙曾出土一面金代铜镜,边缘錾刻有“滦州马县官押”字样。(旧志载乐亭于金大定末年自滦州马城县析出,这面铜镜和独幽城辽墓所写“马县”细节还有待考证)。栗家湾坨金墓出土一面铜镜和三个大罐,其中有一辽代双系三彩罐也属珍品。

在元墓中,狮子营村出土的一元代钧窑大碗,荷花形,十六棱八瓣,天蓝色,碗中心有四块蝙蝠形紫斑,朝向碗中心成捧寿状,为稀世一级珍品。城西蔡各庄曾出土两个元代磁州窑鱼藻纹磁盆,口径46.7公分,(见《中国陶磁史》图版26)一个完整的上交国家博物馆,1975年前,曾在9个国家展出,为稀世珍宝。在付火烧佛元墓中出土一黑白釉大磁罐,卧字横书“丘陵不锱不磷紧相嘲”九个大字,亦属珍品。除此,在刘狼窝元墓中也出土了大量元钧磁碗、盘等,有天蓝、有月白,好多带有槐紫和海棠红斑块,都很珍贵。元朝末年,为反抗元王朝的野蛮统治和残酷压迫,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元统治者为维护他们的利益和统治地位,不惜动用重兵,血腥镇压,使“民亡七八”,“春燕归来无栖地,赤地千里少人烟”,加之水旱蝗疫等自然灾害,更使“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土地荒芜,人口锐减。

人们为了躲避灾难,不得不逃向这个交通不发达、又少有人的渤海之滨。在兰坨老母庙村西,村民拉沙子挖出了七个直径两米余、深约两米的砖砌建筑物,据专家说是金之时期的藏人穴,同时出土了完整的灰陶罐以及很多残片。

明朝朱元璋称帝后,为扭转这种残局,采取屯田策略,于洪武年间开始移民,这是明初第一次大移民。第二次大移民是在永乐年间。

明初,朱元璋分封了子孙25人为藩王。1399年驾崩后,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文继承了皇位,是为惠帝。他察觉这些藩王对他有威胁,于是采取大臣建议削藩。燕王朱棣以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为借口,在北平发起靖难之役。这次战争永平、滦州、昌黎一带是主战场,在进攻滦州时,遭到了惠帝辽东军的抵抗。1399年靖难军驻商家埝下庄、杨家庄,与辽东军大战于团林(现滦南地)。1400年又大战于汀流河村一带,1401年辽东兵再次占滦州与永平,靖难军驻扎嵩林村、高家庄一带与辽东军对垒80天。1402年方将辽东军击败,靖难军获胜。1403年,朱棣继皇位,改元“永乐”。

这次历经四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村城成墟”、“民非杀即逃”。使滦、乐、卢等地的人口锐减,“旧有存者,十之二三。编户减少,土地荒芜,民生凋敝。”过半人死于兵燹。全县人口由56785减至32193人。为恢复发展生产,从永乐元年起,自江苏、安徽等地移来殷实富户来此屯田。“永乐二年九月丁卯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以后又几次移民。乐亭乡民大部于这个阶段来自山西。居民口头流传:“要问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1404年,全县编为18个社、9个屯。原住民为“社”,移民为“屯”。从《乐亭地名志》上可以看出,乐亭村庄大部建于明代。我认为这一时段是乐亭人口的第三次大输入。

明墓出土文物不多。能佐证历史的只发现一两处,桥头东庄子一明墓出土1罐,新开口石庄发现一和尚坟,出土大罐13个,其中一件勾莲青花将军罐,高约90公分,5个小将军罐,高约60公分,1个五彩,4个青花,7个酱釉、黑釉罐,罐中都装有骨灰,这些文物极珍贵。(现藏河北省文物局)

明代墓葬之所以发现不多,是因为明、清坟墓大多以棺椁土葬,年深日久,棺木腐烂,如无铜钱及殉葬器物,很难鉴识。金元时期的墓葬多为穹隆顶,砖结构,尽管骸骨无存,墓体尚在。

出土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本文引述的出土文物,觉得已经能够依稀看到乐亭这方水土从史前以来的文明发展。本人分析和认识,管中窥豹,不足或错误之处望有识者指正、补充。

(王泰祥,乐亭县退休干部,喜好文物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3 05: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理有据的介绍了乐亭的历史,乐亭也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特别滦河、汀流河等流域孕育我们先民的政治生活文化发展,是中华民族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笔重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3 05: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传播家乡的历史太全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15 01:55 , Processed in 0.12384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