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187|回复: 0

安康民俗现象与元杂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2 04: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康民俗现象与元杂剧-1.jpg

枋子与船棺葬

安康古属巴蜀地,据《史记张仪传》载:巴蜀有“舫”,“船载舟,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史记索隐》解释道:“舫,谓并两船也。”《正音》曰:“舫亦作枋。”据史籍记载,巴人善渔猎,死后以船为棺葬之,今安康地区已于多处发现“悬棺葬”。安康方言中称“棺材”为“杭子、寿枋”,而“枋”即是“舫”,是船,为巴文化里的船棺葬俗从语言角度提供了新的佐证。
安康民俗现象与元杂剧-2.jpg

尖担

安康山民上山砍柴时,把长稍子柴从两头捆成一捆,用“尖担”从两个柴捆中拦腰插进去担回家。这种“尖担”两头尖角,比扁担厚重,是山民们过去常用的生产工具。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日常家用燃料的改变,“尖担”已越来越少有用武之地了。特别是在浅山丘陵地带,这种工具已经几乎消失了。但“尖担”这个词依然活跃在安康方言中提醒着它的存在。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最迟在元朝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这种专门用来担柴的工具。元杂剧《救风尘》第三折周舍道白“这婆浪她若不嫁我呵,可不弄的尖担两头脱!”小说《西游记》第五十七回亦有类似说法:“讨得讨不得,趁早回来,不要弄做尖担担柴两头脱。”
安康民俗现象与元杂剧-3.jpg

不琅鼓儿

旧时货郎卖货时,手中多摇着一面小鼓招徕买主,这种小鼓有手柄,鼓直径约一寸半,鼓边钉有两条短细绳,绳端系两粒小珠,一经转动手柄便击打鼓面发出响声,安康人过去也多作为玩具给小孩子玩,现在也很少见了。写作“不琅鼓儿”是古已有之。如元杂剧《渔樵记》第三折云:“这里是刘二公家门首,摇动这不琅鼓儿……”,“不琅”二字比较费解,极有可能是元杂剧用这两个字记载了这种小鼓名称的口语发音。而“不琅鼓”作为一个口耳相传的专用名词,使安康方言保留了这个词元朝时期的口语发音。根据这种手柄摇鼓的击敲方式,极有可能在开始时把它叫做“拨拉鼓”,随着语音的演变,到宋元时发音与“拨拉鼓”有了差异,元杂剧里不得不改写为“不琅鼓”以与口语同步,使观众听得懂。若果如此,这种手柄小摇鼓的产生年代可能会更早。因为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
安康民俗现象与元杂剧-4.jpg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543403967705257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5-17 09:23 , Processed in 0.08336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