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636|回复: 0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9 12: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8-04-19 07:1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马黎 通讯员 陈明辉 王平

家门口的爬山虎,是2009年刘斌亲手种下的,10年后,它已经爬满了整幢楼。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1.jpg

它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家,没有门牌号码,导航导到这里,语音提醒:你已进入一条无名路。

上个周末,刘斌和家人们一起把家门口的一块牌子,拆了下来。牌子上写: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2.jpg

2009年,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授牌成立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同年,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立,成为第一批12个国家遗址公园之一。

当然,这些年,我们更习惯叫它另一个名字: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4月16日,为了配合良渚古城申遗及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八角亭良渚工作站拆除,将成为草坪,成为遗址公园的一部分,工作站将搬迁至1.5公里之外的新家。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3.jpg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4.jpg

“这里基本上是我们所有人的家。”王宁远和家人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考古队队员,365天里,平均280天住在这里,而所长刘斌,已经住了10年。

从家门口走出来,没几分钟,就是大莫角山遗址,良渚宫殿区,5000多年前的良渚国王,就是在这个小山坡上,俯瞰全城。他大概不会想到,5000 年后,有20多个考古队员,和自己做邻居,一铲一铲,发现自己的秘密,一步一步,发现这个5000多年前的古代王国。

八角亭消失了,5000年前的历史留下了,故事,留在了这个春天的风里,多少年后,它会像当年浙江省考古所旧址环城西路20号一样,在记忆中永驻。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5.jpg

良渚古城遗址(莫角山宫殿遗址) 潘劲草 摄

| 一 |如今来八角亭的路上,满目草原,以前,这里是一条狭小颠簸的乡间小道,两边种满了果树,粉粉的桃树最多。余杭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地标,大观山果园,这里的桃子特别甜。2007年,就是在这里,良渚古城遗址被确认发现,大家才知道,这片果园之下二三十厘米,居然是良渚古城的宫殿区,王气所在。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6.jpg

十年前的大观山果园。王洪坤 摄

第二年,当时还不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刘斌,带着研究员王宁远,以及三四个技工,从反山南边良渚遗址管理所内的临时住处,搬到了八角亭,以便继续对古城及周围发掘。当时,这里是大观山果园的职工宿舍,后来外迁了,宿舍本来也要拆除,但是刘斌向良渚管委会提出:希望这个地方可以留下来给我们用,因为良渚古城考古是一项持续的系统项目,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场所。

考古人习惯的生活是这样的:除了主动发掘,一般就是高速路修到哪里,铁路开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拎了一个箱子,临时住在工地附近老百姓家里一段时间,等发掘结束,就换一个地方住,属于漂泊无定,居无定所式的“考古漂”,没有安定感。

刘斌的想法有些不同,或者说,作为考古人的敏锐,他已经隐约意识到,良渚古城,绝非那么简单,这里不是暂时过渡之所,他想给良渚的考古人打造一个家。

良渚管委会把果园的四幢房子留了下来,原来没有围墙,没有空调,管委会重新做了装修。一幢古朴的小楼,布满爬山虎,露出四个窗户,刘斌、王宁远、赵晔,三位研究员各住一屋,下面还留着一个房间,是客房。这里接待过很多国内外专家,《自然》杂志的一位美国记者,来工作站采访时,也住在这里。最近,得知这里要拆了,很多人感叹:真想来八角亭住一晚啊。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7.jpg

| |来工作站采访这么多次,我一直没问,为什么叫八角亭?

刘斌说,解放前这里有个一真寺,寺庙旁边有个亭子,八角亭应该是亭子的名字。据说寺庙很小,解放后被拆掉了,但老百姓都知道那个地方叫八角亭。

已经消失的地方,只留在老地图和当地人的记忆里。但良渚考古队的家一安,八角亭得以延续生命。

“这里和一般意义上的考古队有点不一样,一开始我就希望按照家的模式打造。”刘斌把大半个家当都拿来了,不止书和生活用品,他还把家里的冰箱、洗衣机也搬来了,在院子里种花,还买了仿古家具,布了茶席,刘所长泡的茶,很香。

一年365天,超过300天,刘斌都住在这里,其他考古队员在这里平均也要住280天左右。刘斌经常跟技工和考古队员讲:我们不是朝九晚五,下班就可以回到城市,回家,我们的工作就是生活,考古界的老先生们有一句老话:考古是一种生活方式。“你是现代人,又要研究古代,你一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别人看来很艰苦,其实有很大的快乐。”

这种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

走到另一幢矮楼,厨房,浴室,餐厅,客厅,会议室,一字排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王宁远说:我们永远都是圆桌吃饭的,我们没有快餐制,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就是在饭桌上说的。我们一般不会开很正式的会,吃饭的时候,就把事情说掉了。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8.jpg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9.jpg

换句话说,可能在挟起阿姨最拿手的酸菜鱼时,历史就改变了。

前几天,王宁远特地制作了一张数字高程模拟图(数字高程模型,是我们用来分析古城遗址地貌环境用的,正好拿来标注工作站位置,以及与古城的关系),名为“良渚考古之路1981-2018”,在八角亭的定位里,打了几个关键词:发现外郭、水利系统、古城格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圣地”申遗。“我们已经实景三维高精度采集了这个区域,它未来会永远存在于虚拟三维里。”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10.jpg

2008年刚搬到这里,人们还不知道外郭城在哪,考古队边发掘边做规划, 2008年底就开始对古城内外进行大范围勘探,至今已完成近20平方公里范围的摸底工作。

调查水坝时,王宁远和同事拿到了一份1969年美国拍摄的卫星影像,想找到高坝区遗漏的水坝。他连续几天关在楼上的屋子里点击,有一次点错了位置,把焦点设置在了西南方向,结果放大一看直接发现了低坝中的一条。

从30万平方米的宫城到300万平方米的王城,从800万平方米的外郭城再到10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10年,就在这个小小破破的工作站里,考古队员一次次刷新了学术界和普通人对良渚遗址的认知。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11.jpg

| 三 |

10年前,八角亭包括技工在内只有四五个人,现在,已经发展为20多个人的良渚考古队,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饭后有一个保留节目,骑自行车到古城外绕一圈,看看北城墙和西城墙,或者登上大莫角山,看城里无法看到的最美日落。


良渚古城遗址(莫角山宫殿遗址) 潘劲草 摄

采访那天,大家正在搬家,菜,图纸,各种地图已经分门别类打包好准备外运。记者一抬头,宋姝挽着姬翔的胳膊走了过来,两人吃着棒棒糖,在一片杂乱中散步,一条叫做“奶茶”的狗狗,在他们身边蹦跶。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13.jpg

两位90后考古人,是在八角亭恋爱的。

2016年,他们先后来工作站报到,一个来自吉林,一个来自安徽,一个住楼上,一个住另一幢楼下,“我们来杭州也没有在外面租房子,也没有必要在外面租房子,一年回去住不了几天,这里就跟家一样了。”

2016年年底,春节前,宋姝要坐一大早的飞机回老家,凌晨四点就要从八角亭坐车去机场。前一天晚上,她决定不睡觉了,在二楼角落的会议室呆着。谁知,姬翔也没睡,坐在会议室陪她聊天。走之前,他硬着头皮问了一句:我们在一起怎么样?你要不要回家考虑一下?

过年后回来,宋姝在八角亭遇到他:要不然试试看吧?

“喏,他刚刚过来时还是小伙子一个嘞,这个人是他老婆。”王宁远拉过刚刚在帮着搬家的陈全合和李红。老陈是技工,负责发掘,李红负责考古人的三餐饭,“他是山东人,2005年就到了良渚工作,生了儿子,又在瓶窑买了新房。在这里,很多人把人生方向都改掉了。”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14.jpg

改变的,还有性格。

2013年,80后的陈明辉到八角亭后,刘所长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后勤。

“倒没有失落,我先整理办公室,书桌,后来,也管买菜,报销,以前没做过,既然交给我,我就不能让大家失望,做下来了,也得到了锻炼。我不太会说话,嗓门也比较小,属于三棍子打不出个闷屁的那种人,到这里我发现,专家来了要讲解,如果领导不在,我还要跟各种身份的人打交道,开会,你肯定要说一些话,慢慢我学会了一些说话的水平和技巧,这是我以前想象不到的。”

如今,他已经成为良渚工作站的站长。

“八角亭对我们很重要。如果没有工作站,就不可能有十年来良渚考古团队的建设。大家在这里有一种共同工作生活的氛围,如果没有这样的氛围,这十年考古工作也不可能进展得这么快。”刘斌说。

去年夏天,摄影师肖全来杭州拍摄200个普通人,那天傍晚,记者带着他来八角亭给刘斌拍照,站在大莫角山上,看着云和晚霞,他一言不发。回到八角亭,我们围着圆桌吃了一顿晚饭,肖全吃着刘斌特别推荐的面、饺子,突发奇想:以前我拍的是文化,文化人,以后,我想拍文明。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15.jpg

“今天就不回来吃饭了啊……”

搬家最后一天,王宁远往院子门口走着,他想,今天家里是不会准备夜饭的了。队员们也收拾东西,准备各自散去。

“你们都回来吃晚饭啊,菜买好了!”

系着围裙的李阿姨走出来,像往常那样,叮嘱他们回家吃饭。

刚拆除的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10年的家-16.jpg

良渚古城考古队合影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459309372957004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13 08:35 , Processed in 0.06601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