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瓷里有乾坤 载住文化魂
张亮希望通过长江商报呼吁:让具有武汉本土文化价值的瓷器留在本土,守住我们的 历史文化。
宋代乌金釉蓝豪银口鎏金建盏
张亮收藏在各处的残片数以万计。
张亮在城市的泥土中寻找历史残片。
收藏家张亮:近20年收藏古瓷残片万余件,在古陶瓷收藏圈颇有名气
阳光已高,新翻的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已经休息,一位身穿灰色短T恤、蓝色牛仔裤、深色运动鞋的青年,还在泥土堆里寻找、拾掇。
这就是民间收藏家张亮最为普通的一个寻找古瓷瓷片的日常场景。几乎每个周末,在武汉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残垣断壁和河边溪涧,都有他寻觅的身影。他也熟悉各个工地、地头上常出售残缺瓷片、杂项的民工。
“与其说这满屋子的瓷片具有不错的经济价值,其实它们更具有文化价值。每一片古代瓷器残片,都诉说着它在出土地曾经可能上演的一段段历史。这些瓷片就是本地可触摸的历史文化,我们要把这段历史文化打捞出来、传承下去。”张亮对长江商报记者说。“若单寻求经济价值,藏家可能更多会去追寻完整的古瓷器,去跟进市场最热的明清瓷器。而我对自己身份的定位,是收藏爱好者,更应是文化守望者。”
18年孜孜不倦收藏本地古瓷残片
在张亮的收藏间里,他拿出一枚残片标本向长江商报记者展示:胎体厚重沉稳,肥润的乌金釉乌黑发亮,口沿上包着银,银片上有鎏金的工艺。瓷片上泛着若隐若现的蓝光,蓝光从影中又有着疏密有序的兔毫纹。
张亮说,这是古代瓷器最高档次的象征,在两宋时期只有很高的身份等级的人才配拥有它。
说话间,张亮又拿出一个瓷片:“这件南宋官窑折腰八方杯标本,是汝官哥定钧瓷片,在市面上流通的仅毛鳞凤角,基本上都收藏在全球各大博物馆中,平时藏家也只能展出时隔着玻璃望物兴叹。”
“两件档次如此高的器物,它们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武昌城?谁在使用这一器皿?这位官员在武昌城的出现与当时北宋岳飞驻扎武昌城的历史是否有关联?”张亮手抚着这两枚珍贵的标本说,历史就如同珠串上的珠子、瓷器的残片,只有一个个拼凑起来后,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才能在后人眼前重现出来。
这也是张亮18年孜孜不倦收藏了一万余件古瓷器残片标本的原因。
张亮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还在上初中时,在民国时期曾广泛涉足收藏领域的外公等祖辈把一批字画、瓷器藏品留给他及他的家人。此前从未接触过收藏的他,为了弄懂祖辈传下来的藏品的名称和价值,开始自学收藏知识。他迷上了古瓷和古瓷残片的收集,每每得到一件不曾拥有的古瓷残片,无论价值高低,他都兴奋不已,不分日夜地漂洗、复原、修整、琢磨、把玩。
多年的专注和潜心研究,也使得张亮在古瓷收藏圈颇有名气,认识不认识的本地外地藏友都经常找他“鉴宝”。
文化传播和交流才是收藏精髓
在张亮众多的瓷器藏品中,也不乏珍贵的完整件,有典雅大气的高古瓷,也有色彩绚丽的明清瓷器,但他最愿意跟朋友跟圈外人分享的,仍是一枚枚瓷片的历史以及瓷片中所藏着的荆楚历史。
“这件宋代青白瓷执壶,藏友圈内一度都认为是景德镇的湖田窑(中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窑场)的瓷器。但后来在采集瓷片标本的过程中,我和一位朋友发现,这件造型优美、釉色柔润、线条流畅的执壶,是湖北武汉江夏区湖泗窑烧制的瓷器。谁也没能够想到,武汉自己的古代窑场里,曾制作过这么精美的瓷器。”张亮端着一件执壶对长江商报记者感慨说。
张亮告诉本报记者,在武汉,目前民间古瓷器收藏界,不少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藏品,通过交易,都流向了经济发达的地区,因为那些地区的藏家更有经济实力,也更懂得藏品的珍贵和稀有。随着藏品的外流,很多可参照的历史痕迹,就湮灭在了时间的洪流里。
除了本身的工作以及收藏爱好之外,张亮还是湖北省博物馆的优秀志愿者,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在省博为参观者讲解“曾侯乙”“土与火瓷器”等展厅。张亮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收藏圈子朋友们的呼吁,让荆楚让武汉本土文化价值厚重的瓷器藏品能够留在本土,用留住当地有价值的藏品,守住当地的历史文化,守住当地文化的根脉。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45961179884290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