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663|回复: 0

青白江双元村考古新发现:首次出现双连耳杯新器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3 02: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四川地区发现数量最多、揭露面积最大的一处春秋战国墓葬群浮出水面——考古人员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镇双元村,发现这一时期的古墓葬260余座,出土上千件珍贵文物,包括铜器、漆木器、陶器等(本报3月28日曾报道)。这批器物第一时间被送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进行保护和研究,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馆员杨弢介绍,“目前最重要的发现是漆床和双连耳杯,而双连耳杯是全国首次发现的新器型。”
青白江双元村考古新发现:首次出现双连耳杯新器型-1.jpg

铜匜


X射线成像处理

铜匜表面现仙鹤、树等纹饰

今年3月,考古人员在青白江区大弯镇双元村的考古发现中,惊喜发现船棺底部的“腰坑”内藏着6件青铜器,有青铜缶、鼎、匜、盆以及鬲、甑组合而成的青铜甗——鼎煮肉等食物,缶盛酒,甗是炊器,类似现在的蒸锅,盆和匜是盛水的洗漱用具。其中青铜缶四周还缠绕着完好的棕绳,揭开盖子后,里面还有大量液体。
青白江双元村考古新发现:首次出现双连耳杯新器型-2.jpg

铜匜内表面所刻纹饰


“当时送过来的铜匜沾满了淤泥,我们以为就是普通的匜。但经过清洗和一些技术手段处理后,可以看到这个匜内侧有非常多精美的纹饰。”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助理馆员蒋璐蔓说,文保人员使用X射线成像系统对铜匜进行X射线成像处理后,更是清晰的看到了铜匜内表面所刻的纹饰,“包括仙鹤、树、斟酒的人等。铜盆的四个耳上也铸有纹饰,腰坑出土的2件彩绘木器经过红外摄影也发现其上绘有精美的纹饰,经过测量发现一件与铜鼎口沿尺寸近似,一件与铜甑口沿尺寸近似,应为铜鼎和铜甑的器盖。”

青铜器出土后会遭遇环境骤变

为每个器物“定制”保护方法

蒋璐蔓介绍,青铜器出土后由于环境的突变,若不进行保护处理会继续锈蚀,“青铜器的保护包括缓蚀、封护等步骤,不同合金成分、不同保存情况的器物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缓蚀、封护。”蒋璐蔓说,“目前已经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腰坑出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进行了无损检测,发现不同器物间的合金成分差别很大,接下来文保人员将根据器物的合金成分、制作方法制作相应的模拟样品,使用不同的保护技术进行试验,以挑选出最适合每个器物的保护方法。”

而这批腰坑出土的青铜器,整体保存较好,“只有铜甑破碎,我们对铜甑进行临时性的拼接,还原了当时的形态。”蒋璐蔓告诉记者,此前新都马家墓的铜器出土时还是金灿灿的,而此次出土的铜器也难得的保持了这样的颜色,“以前发现的青铜器锈蚀比较严重,所以呈铜锈青色,这次发现的青铜器还保持着金属本身的颜色,所以这种铜器的保护需要在减缓锈蚀上花更多功夫。”
青白江双元村考古新发现:首次出现双连耳杯新器型-3.jpg

漆床构件


从四、五箱淤泥中打捞出漆床

双连耳杯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又有“改良”

在此次考古发现中,154号墓葬墓坑长8.1米,宽1.9米,船棺长6.4米、宽1.1米,系整根楠木制成,是整个墓地葬具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文保人员在后续的研究中,也是充满了惊喜发现。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为此成立了M154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项目组,由中心主任肖嶙研究馆员牵头,其中出土饱水竹木漆器的现场保护和室内清理,依托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都工作站具体实施。

“我们从四、五箱淤泥中发现了一些漆床的部件。”杨弢说,漆床部件需要清洗后泡在蒸馏水中,让这些漆木器把脏东西“吐”出来。“新发现的漆床和商业街漆床是同一种形式,但比商业街的漆床更精美。”杨弢介绍,商业街漆床是在一块板上雕刻出形状,再在上面涂饰修漆,但此次发现的漆床要在上面雕刻出浮雕的花纹再涂饰,因此工艺更复杂。“这种工艺更多出现在湖北曾侯乙墓,这说明历史上楚国和蜀国之间有文化交流。”而随着漆床上回首龙纹、凤纹等纹饰逐渐被发现,也可以说明M154号墓墓主级别很高。“M154中发现的漆床不完整,但是应该能修复完整。现在已经发现了漆床的足、侧板、头尾板,相当于漆床的主体部分几乎都齐了。”
青白江双元村考古新发现:首次出现双连耳杯新器型-4.jpg

双连耳杯


“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双连耳杯。”杨弢指着浸泡在蒸馏水里的耳杯告诉记者。战国时期楚文化里的耳杯较多是方形,而双元村墓葬挖出来的耳杯是半圆形的,乍一看,整个耳杯和把手部分有点像人脸。“由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双连耳杯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新器型,看起来相当于两个耳各去掉一边的‘耳’再粘起来,但其实,这是由一块完整的木头雕出来的。”杨弢说,在楚文化里,这类似结婚时喝合卺酒的器物,新郎新娘各执酒杯的一边,共饮一杯酒。“在四川发现的这个器物是否是这种用法还需要后续的研究。这种器物出现在蜀地,第一说明了楚文化和蜀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密切交流;第二说明蜀文化自成体系,并没有完全模仿器型,而是在楚文化的器型之上,有自己的创造。”

同步播报:

墓主人可能是一名女性

记者从四川大学考古系人类考古学专家处了解到,M154墓船棺距今有两千多年了,现在能找到的墓主人骨骼仅有残留的几十片。

这些信息对于推测墓主人身份、年龄,提供了线索。据专家介绍,从股骨、盆骨等特征来看,大家更倾向推测墓主人是女性,而从牙齿的磨损情况来看,应该是一个35到40岁的成年女性,身高在1米6左右。

天府早报记者段祯 实习生敖媛 摄影报道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435099990149043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13 04:09 , Processed in 0.06882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