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126|回复: 1

发现南横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0 02: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现南横口

国平
发现南横口-1.jpg

庆余成产 耐火砖


“老舍千重原本明清风韵,窑炉几处昭然唐宋源流”。记不得多少次来这里了,每次穿行在寂静的街巷,总有隐隐的冲动。曾经的繁华和活力,如今只留下了瓷的残壁。往时渐行渐远,偶有老人从院门探出身来,才显得稍有生气。他们的记忆还停在过去,虽是粗瓷大碗、,总还绵延着千把年的根脉。
发现南横口-2.jpg

星星之火地砖


村子里出奇的静,只是铁道上机车的鸣声隐隐传来,才能感知时间的流逝。全国独此一份、省内绝无仅有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4座窑场遗址陈高台而下临河,窑炉、作坊、器铺和窑主居所等成片集中,构成完整,庆余成、庆义成等20多家老号与窑而生,还有藏在百姓家中瓦罐碟碗和满地的笼盔,无不印证了陶瓷业曾经的兴盛。绵河两岸、棋盘岭边,窑工们运土、碾筛、拉坯、出火……很多年前,这里的瓷器就顺着眼前的绵河,然后滹沱河,顺流而下。横口古驿,井陉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加上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井陉窑,这里的大户就比较多,从仅存的砖瓦大宅的规模上就能感受到当年的繁盛。牛!这里真是牛过!再难以找到宋、金的辉煌了,仅有的荣耀也仅仅是躺在博物馆里那些说不清是非的孤品。只有笼盔,还身在原处。
发现南横口-3.jpg

民国时期的南横口窑


笼盔,学名“匣钵”,笼是“套”,有“固定”之意,盔是盛具,“把东西固定并装在容器里”,很是具象。笼盔高约60分,直径约40分,端头小孔,孔径约15分。它们大小一致、胎质相似,甚至连旋纹也一样,可见是精心炼制的。将笼泥摔打搓练成条,模具盘筑成型,用刮刀精修成坯,高温煅烧即成。用于装填瓷坯,既能规整填装,又使瓷坯免受窑火侵扰,提高成品率和精美度。那些价值千金的瓷器,哪个没经过笼盔的孕育?倘没有笼盔就没有陉窑的繁荣。而今,她却只是用来垒砌。头朝外横垒的,叫“卧龙”,竖垒的,叫“立龙”。最美的是“卧龙”墙,将笼盔放倒,孔头朝外,用壶盖或碗底将孔堵上,一个大圆套一个小圆,加上青花,配以紫铜色的粗犷,整个墙面透着大气和苍桑。有人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黄金甲”。作为人的造物,她与瓷器一同经过窑火励炼,却落下一身窑灰和烟黑,而瓷器,却变得晶莹、华美、典雅。被精心呵护,走到世界各地,供人把玩鉴赏,与主人共享荣华。而丑陋的笼盔,粗糙的笼盔,只能呆在烧制她的井陉窑,与尘灰满头的窑工和越积越多的伙伴为伍!当千年的古瓷重被人认识,人们一定会找寻美与力的源头。于是,在孤独悲凉千年之后,笼盔,正慢慢复苏应有的热度。

与陶瓷一样牛的,还有这里的古民居。从垴子街到南场,两千多米老街巷,满是泛了亮光的卵石,两边分布着大量明清古民居。其建筑样式较为多样,尺寸较为标准,取材较为高档。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一般百姓,房屋都比较宽敞,室内外设施及装修较为考究,不似一般民居低矮狭窄。在建筑结构上,四合成院的,主房起于1.2米高台基上,厢房略低;几进套院的,主院是四合院,外院与主院间或有花墙,或以月亮门相隔,后院与主院上房相通,或从上房中堂而入,或由旁的角门进入。这样的民居以马家大院为典型,据说是参照北京故宫规制而建的,其结构之严谨,形制之规矩,气势之恢弘,非常人之家能比。在建筑细节上,马家书房的横窑石券,石条砌得严丝合缝,竖行纹理深浅如一,上下相对,连成一线,展示了高超的技巧,体现了南横口先民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生活追求。有人说,南横口是座落在窑口上的古村落,千年的瓷窑造就了南横口。确是如此,这里的古民居大都座落在两河岸台地上,而这里恰恰也是倚水窑口所在。一些民居甚至和窑口、作坊连在一起,窑家一体的特征十分明显。而且没有足够的家底,其成本也非一般家庭能承受。而这里的宅院无一例外都是经营陶瓷作坊的。最具特色的是在取材上,以笼盔为代表的陶瓷文化深深影响着民居风格。就河之便取红石,就窑之便烧陶砖,就业之便用笼盔,或笼盔夹墙,陶砖裱外,或红石做底,青砖做墙,各种材料不同搭配,似是粗狂无章实则相得益彰,格调十分雅致。村子里随处可见这样“红石匣钵窑砖”的房屋、院墙甚至茅厕。靛青的窑砖、铜色的笼盔、绛红的河石,叠落成规矩有序的图案,让民居小巷别具特色,体现了“天人合、业而家”的独特建筑风韵。
发现南横口-4.jpg

马家大院二门的门墩对石


在认识匮乏的年代,这些古民居与馒头窑一样,被看作破败落后的象征,幸运地保留下来。同样被保留的,还有那厚重的人文。这却是比物化的古村更令人激动。马家书房,习珍与隽藻长话夜谈,意气相投,留下“孝弟忠恕”百年墨宝;古驿大道粥棚米香,皆山书院学子承荫;凛然大义之作霖,抛实业抗日寇,成为陉邑记载抗战牺牲之最高将领。绵右图献,修渠源流,结束陉民靠天吃饭历史;瓷业精英庆余成,公私合营,成为井陉原火陶瓷的前身,开创了陶瓷发展的新纪元。瓷业商贾精进开拓,文人名士致取大义,士农工商和谐共进,传统的德、孝、贤,古老仁、义、礼,商儒共存,义利相济,留下多少动人传唱。驻停于斯,抛弃杂念,可以静静体会古朴民居的独特魅力,享受反朴归真的精神乐趣,更可体味出陉山瓷场的强烈震憾,牵引对其内在人文根脉的探索兴趣。绵河流淌了亿万年,井陉古驿道繁忙了几千年,石太铁路穿行了一百多年,徜徉在古村落,虽然房倒屋塌尽显颓势,但依旧存在的窑场气息和文化记忆还具有活化石的价值。匣钵的墙、卵石的院、砖雕的门、葳蕤的树,这样古意盎然还有再生的可能吗?如今,我们挖掘整理古村的历史,修缮抢救古村的建筑,不正在“重燃”千年的炉火,“薪传”那历史的人文?
发现南横口-5.jpg

水静流深绵右渠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422557980162790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0 02: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8-5 11:46 , Processed in 0.09336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