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2839|回复: 5

十年来绝不带孩子扫墓,即使她爸去世!是我太忌讳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8 02: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明祭祖扫墓,对逝者寄托哀思,是咱们的传统节日文化。然而,家中的小孩子往往会产生疑问,他们会问爸爸妈妈:

“人为什么会死?”

“人死了去哪里?”

“我还能见到他们吗”

听到孩子天真的童言童语,你们是如何回答的呢?

先别急着回忆,我们把问题放一放,从最近的两条新闻开始谈起。

第一件是法制日报报道的一则新闻:

年轻的妈妈买了一件带有死亡字母的衣服,穿着开完家长会后闹到了商场。原因是这件衣服对她和家人精神上的打击很大,孩子回家哭得很厉害,老人气得犯心脏病,所以妈妈要找商场讨要一个说法。
十年来绝不带孩子扫墓,即使她爸去世!是我太忌讳了吗?-1.jpg

无论事情有理没理,我想它足以说明大部分人对死亡的忌讳。甚至与死亡有关的字词沾边都像是被人诅咒了似的,一提到就是晦气,就会惹祸上身。我们谈起死亡,仿佛比死亡本身还要恐怖。

另一件是在某知名论坛上,一位妈妈发的一个帖子:
十年来绝不带孩子扫墓,即使她爸去世!是我太忌讳了吗?-2.jpg

这位纠结的妈妈发帖称,孩子快十岁了从来没有去扫过墓。即使她父亲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带孩子出殡。因为她觉得山上的坟比较阴,自己也很怕。但现在孩子慢慢长大,渐渐接触到死这类词语,或看到别人家出殡,于是来问问大家的意见,清明节是否会带孩子去上坟?

我想这位妈妈的初衷是好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死亡,孩子永远活在童话世界里该有多好!但,是不是我们保护得好,孩子们便可以活在一个没有死亡的国度?

不。

虽然在孩子面前,我们尽量避免谈论到死亡,但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发生着各种生离死别:老人逝去,动物夭亡,意外来临......就算我们避而不谈,电视上、小区里、手机中、别的孩子的口中,都会出现与死有关的事件、图片与话题。

大人的忌讳与保护,更像是自欺欺人。

曾经有朋友来问小编:

“我家孩子最近老做噩梦,说是怕死怎么办?”

细问之下,原来孩子熟悉的邻居阿姨去世了。他看到了他们家门口烧的纸钱,看到了一张张要么嚎哭要么阴沉的脸,但是当他问起,朋友只是喝斥他别乱说话,得不到答案的孩子只能靠自己臆测了。

面对死亡,我们遮遮掩掩,闪烁其词甚至忌讳不谈,在这种神秘色彩的氛围之下,孩子怎能不恐惧呢?

为了避免死亡的沉重感,在对女儿的教育上,面对最疼爱她的爷爷的逝去,小编曾故意美化过死亡。

她曾看到爷爷的照片问:

“爷爷去哪儿了?”

我告诉她:

“爷爷去了天堂。”

女儿又问:

“天堂是个什么地方,美不美?”

我回答说:

“美,那是一个没有病痛的国度,那里充满了欢乐。”

我怕她伤心,所以把天堂描述成一个美丽的地方,虽然爷爷不在了,但我们不用担心,他在天堂过得很好。
十年来绝不带孩子扫墓,即使她爸去世!是我太忌讳了吗?-3.jpg

后来有一次,我们去户外玩。在小溪边女儿看到一群小蝌蚪,于是用矿泉水瓶把它们舀上来倒在地上。

我惊呼:

“小蝌蚪会死的。”

哪知女儿淡然的说:

“没关系的妈妈,去天堂也很好。”

她的回答让我愕然。

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女儿的死亡教育。如果天堂很美,那么人为什么还要活着?显然,我想引导她坦然接受人一定会死去的事实,但逃避的说法却误入了漠视生命的歧途。

孩子从我们身上看到的态度,无非两种,一种是对死亡的逃避,一种是对死亡的恐惧。

逃避死亡,孩子便无法学会珍惜生命。

恐惧死亡,于是一生都会活在焦虑中。

我们唯独忘了尊重死亡,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所有人最终的归宿的事实!

白岩松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是的,因为不尊重死亡,我们无法接受亲人的离去,余生都活在悲痛或恐惧里;因为不尊重死亡,我们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更不懂得好好把握当下,珍惜生命!

死亡教育,就是让孩子接受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生命只有一次,它不能重来的事实。
十年来绝不带孩子扫墓,即使她爸去世!是我太忌讳了吗?-4.jpg

把死亡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在孩子三四岁时,他们并未对死亡产生恐惧,只是好奇,想知道“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自然界植物来解释生与死的现象。花儿开了会凋谢,树叶落了还会长,人也是一样,这是规律。生命虽然会枯萎,但美好留在了人间。

一些孩子害怕爸爸妈妈有一天离他们而去,我们可以利用温情的绘本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让死亡的事实“软着陆”,他们会慢慢接受,死亡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它是生命的一部分,这很正常。

与其编织谎言,不如告知真相

孩子慢慢长大,总会碰到死亡事件。当孩子问起时,可以简单的告诉孩子,不迷信,不遮掩,不回避,大人态度上的坦然,便是治疗孩子死亡焦虑最好的良药。

一些父母把死亡包装成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然而死就是死,不是出远门,不是睡着了,也不是上天堂,它就是肉体在这个世界上的消逝,再也回不来了。

孩子有权利知道生命只有一次的真相,有可能这种残酷的事实会伤害到他,但他更需要学会面对现实。因为只有告诉孩子死的意义,他们才知道生的可贵。

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把情绪宣泄出来,比如给逝去的亲人写信、为他种一棵生命树、把思念画出来等等。虽然人不在了,但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与他们沟通。

利用仪式感,缅怀逝去的亲人

记得去年上映的《寻梦环游记》,是一部用温情诠释死亡的电影。剧中讲述了在墨西哥的亡灵节上,因为有了后代的记忆,亡灵们才能从另外一个世界与子孙相聚。它就是在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十年来绝不带孩子扫墓,即使她爸去世!是我太忌讳了吗?-5.jpg

清明节是死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带着孩子去扫墓,在墓边与亲朋好友共同怀念逝去的先人,是用仪式感来告诉孩子,死亡只能让我们的肉身阴阳两隔,而爱却让我们情感相联。

引导孩子认识到这一点,不仅仅是为体会悲伤的情绪意义,还是在告诉他们:死亡并不可怕,被遗忘才可怕。所以我们要努力去爱,努力生活。

死亡体验课,让孩子更加珍惜生命

死亡教育并不是教孩子不怕死,而是珍惜与感恩生命。

四川成都曾有一所学校进行过一场集体“葬礼”的死亡教育,他们蒙住了双眼,静静地躺在地板上,伴随悲伤的音乐体验”死亡“。
十年来绝不带孩子扫墓,即使她爸去世!是我太忌讳了吗?-6.jpg

仪式结束后,学生们含着泪水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

“生命要是可以重来一次,我一定要做妈妈的乖女儿。”

“一生只有活出了精彩,活出了自己,一切想做的事情都做好了,人生才不会留下遗憾”。

......

一次死亡的体验让孩子们获得“重生”。

反观现实生活中,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自杀,那么多年轻人随意流产,生了孩子又将之抛弃,都是由于他们并未意识到死亡的真正意义: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随时可能停止。

然而在家长的庇护下,死亡是离孩子很遥远的一件事。不少欧美国家都会开设“死亡教育”课程,但我们欠孩子一堂这样的死亡必修课!

乔布斯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17岁时,死亡教育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十年来绝不带孩子扫墓,即使她爸去世!是我太忌讳了吗?-7.jpg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

“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

愿我们的孩子能在以上的死亡教育里明白生命的脆弱与有限,因此热爱生活,明白活着的意义,并开始真正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与善待生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416383859439703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8 02: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吃的太饱了,饿三天哪有那么多忌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8 02: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问起的时候,不要遮遮掩掩,淡淡得地说出实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8 02: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岩松说,我没说过这个话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8 02: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8 02: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不去是你自己的态度,别拿出来和别人讨论,没必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29 21:39 , Processed in 0.19168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