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611|回复: 0

清明节传统的风俗:戴柳、插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6 01: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明节传统的风俗:戴柳、插柳

清明节传统的风俗:戴柳、插柳-1.jpg

网络图片


戴柳、插柳是清明节传统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以南方为多。如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也是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演变而来的。节日当天,人们有的是在门口或屋檐前插柳枝,有的在头上戴柳圈,还有的地方女子头上簪柳、男子身上配柳。

相传此俗最初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到南北朝时期,人们在元旦插柳枝,认为能避鬼。后来这种习俗活动转到寒食节或清明节进行。此外,插柳还有记年祈寿之意,民间有谚语云:“戴个麦,活一百;戴个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
清明节传统的风俗:戴柳、插柳-2.jpg

网络图片


相传,清明节戴柳、插柳的习俗与介子推有关。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献公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皇出逃,踏上流亡之路,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这就是历史上“割肉奉君”的故事。公元前636年,重耳回国掌权,史称晋文公。此时,他受到一帮大臣的曲意逢迎,一时间志得意满,大肆分封。而惟独介子推不求名利,不争功名,作出了隐居绵山、独善其身的选择。晋文公知道后,急忙带着大臣们赶到绵山寻找,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影子。晋文公便命人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道路。一时间,风起火烈,大火绵延数百里。三天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葬身火海。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介子推蒙难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上下家家禁忌烟火、只吃冷食。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寒食节。

据说,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着众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祭扫后,晋文公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传统的风俗:戴柳、插柳-3.jpg

网络图片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驱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避邪了。
清明节传统的风俗:戴柳、插柳-4.jpg

网络图片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寓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情感,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409124631167636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21 20:04 , Processed in 0.06584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