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正朝只有短暂的13年,却流传下大量精美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格调高雅,工艺精湛,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绝大部分由养心殿造办处承做。造办处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极为详尽地记录了皇帝的谕旨和管理人员奏报活计制作的全过程,雍正帝的兴趣爱好、审美标准、鉴赏水平一览无余。
雍正皇帝画像
若不如意朕不依
关于雍正的一生,有许多野史和传闻,导致众人心中的雍正冷酷、凶残、没有人情味。而现实中的“四爷”却很有生活情趣,他是宫廷艺术品的“总设计师”,审美水平极高,眼光特别挑剔。虽日理万机,却从不吝啬对工艺品品头论足,款式、纹样、颜色、做工一一指点,还自有一套评判标准,褒雅贬俗,务求尽善尽美,这在《清档》的记载中比比皆是。
如一方黑白玛瑙盒西山石砚曾得到雍正的褒奖,他点评此砚“做法文雅,甚好!”并嘱咐“照此样再做一方,略放大些。”
雍正款松花江石砚
他曾要求将一件商金银蟠螭圆鼎后配的紫檀木座“肚子去了,往秀气里收拾。”还要求“照怡亲王进的活腿四方香几做二件,或漆的或木的,做秀气着。”可见秀气也是雍正遵从的审美标准。
清雍正紫檀镶漆面条桌
不仅文雅秀气,雍正也喜爱素雅。玛瑙壶做的不够素气,就要奉旨“将壶上的花纹磨去,壶嘴里膛做湾(弯)些,壶把做素的。”玉壶也被要求“将玉壶上的螭虎去了,做素的。”一件刻花的莲艾砚,更是引发了雍正关于俗气的一连串的吐槽“莲艾砚做的甚不好,做素静文雅即好,何必眼上刻花?再,书格花纹亦不好,象牙花囊甚俗,珐琅葫芦式马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
雍正时期的玛瑙器皿
雍正时期的玛瑙器皿
雍正时期的瓷器,一改前朝的浑厚古朴,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之貌。这全都得益于雍正对器物造型的一丝不苟,追根究底。以古铜瓶为样烧造霁青、霁红花瓶时,他要求“俟镟样时,底足收小些,上身腰箍不匀处镟匀些”;郎世宁画驴肝马肺钧窑缸时,他要求“比缸略放高些,两头收小些”。经过这样的处理,器物的口、颈、肩、腰、足等部位的比例更加均匀,线条愈显柔和。另外,雍正对绘画中的人物形象也有品评:“美人头大了,另改画,下颏、肩膀俱要衬合着画”,“西洋人郎世宁画过的者尔得小狗虽好,但尾上,毛甚短,其身亦小些,再着郎世宁照样画一张”。一针见血地点出比例失调,目光之敏锐可见一斑。
清雍正霁兰瓶 台北故宫藏
雍正《十二美人图》之一
郎世宁《十骏犬图之三 苍猊》
雍正喜欢天然的材质、花纹,不喜繁工。雍正三年九月“太监杜寿交老鹳眼木双梗双叶九如意一件。传旨:”此款式好,著海望看,留样。”雍正年间造了许多柄如意,但金质或黄铜镀金的只区区几柄,其余均为黄杨木、杏木根、沉香木、紫檀木、青玉、蓝绿玻璃、象牙等。
清中期 沉香木雕八仙纹如意
清中期 黄杨木雕莲花如意
清中期 紫檀镶玉八卦如意
他明谕“款式好”、“留样”的如意独此一柄,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这柄如意是否存世,亦不能从传世的几千柄如意中将其分辨来一睹真面目,但存世的几幅雍正手持如意的画像,我们还是能看出端倪。
雍正手持如意画像
雍正手持如意画像
“往细处收拾”、“花纹往精细里做”是雍正给御用作坊的常用批语。雍正本人亲自参与器物创作,要求严苛,大到瓷器、雕塑,小到鼻烟壶、香囊,都要呈给他反复提出修改意见,不到十分满意,便不允许制造。
据档案记载:(雍正十二年)二月初十日传旨,“将景山东门内庙里供奉骑马关夫子像着照样造一份。其像要如意,法身高一尺六寸,先拨蜡样呈览,准时再造。钦此。”于三月初十日拨得蜡样关夫子一尊,关平、周苍从神等六尊。呈览。奉旨:“关夫子脸像拨的不好,照圆明园佛楼供的夫子脸像拨,其从神站像款式亦不好,着南府教习陈五指式拨像。钦此。”于本月二十日改拨得关夫子从神等蜡样一份,呈览。奉旨:“关夫子脸像特低,仰起些来,腿甚粗,收细些,马鬃少,多添些。廖化的盔不好,另拨好样式盔。钦此。”于二十六日将改拨得蜡样呈览。奉旨:“关夫子的硬带勒的甚紧,再拨松些,身背后无衣褶,做出衣褶来。从神手并上身做秀气些。钦此。”于四月初二日将改得关夫子蜡样呈览。奉旨:“帅旗往后些,旗上火焰不好,着收拾;马胸及马腿亦不好,亦着收拾。钦此。”于四月初四日将改得蜡样一份呈览。奉旨:“甚好,准造。旗做锈旗。钦此。”
此段档案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雍正的审美情趣,他观察物象之细微超乎寻常。此塑像先后五次呈览修改,从人物面容、站立的姿态、马腿的粗细、马鬃的多少到头盔、硬带、衣褶无不过问,亲加指点。特别是“着南府教习陈五指式拨像”一句精辟之至,南府教习相当于皇室剧院的艺术指导,擅长设计戏剧中英雄人物的动作造型,其身段扮相恐怕是最好的创作模特。
另有一例,雍正四年造办处画了皮腰带纸样四张,皇帝指示:“此四张鞓带样皆不如意,俱交给海望。着他做二副带子,只要好。若不如意,朕不依。”海望是雍正深为器重的内务府总管大臣,为了设计出好皮带,雍正让总管亲自出马,还说做不好“朕不依”,严苛的“总设计师”也有幽默可爱一面。
审美标准的落实
翻看这些朱批,可以想见,新工匠入造办处时一定摸不着头脑,他们都是按照历朝历代规矩,刻祥瑞花纹,做传统的喜庆华丽款式,不料雍正皇帝的品位如此不同寻常。为了达到追求自己的完美主义,雍正打破常规,亲自任命管理官员,钦点匠役承担具体活计。
按照《大清会典》的定制,造办处编属内务府,内务府总管大臣为正二品。而雍正皇帝却特命朝廷中的显赫要员、一品大臣怡亲王允祥担纲,足见其对造办处超乎寻常的重视。怡亲王能文能武,审美水平较高,最重要的是他与雍正关系最为亲密,对皇帝的喜好知之甚笃。怡亲王不负恩宠,在此岗位上兢兢业业,又委任了能干的海望、沈喻、赵元、唐英等人,成为得力助手。造办处的工匠来源于各地物色的名家高手,进入宫廷过了试用期,根据手艺高低享受不同待遇。
手艺高超的匠人就享受特别优待。雍正六年,郎世宁的徒弟、画珐琅的林朝楷身患痨病,数次请求回乡调养。按照惯例,痨病之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怡亲王却传谕说,他是有用之人,待病好后照旧回京当职。另一位自鸣钟处匠人张琼魁手艺平常,因送叔父灵柩告假回乡,“怡亲王谕:‘此人手艺如何?’郎中海望回称:‘此人手艺平常。’王谕:‘若手艺平常,着伊回广不必来京。’”
这种择优留用的做法,是落实雍正审美标准的第一步。其次,雍正对造办处人员的能力也很了解,知人善用,提升活计质量。
在造办处当差者不仅有各地招募的手艺人,更有宫廷中熏陶出的画家、写字人,有些设计甚至需要翰林院的高级官员也参与其中。雍正元年,镌刻寿山石“雍正御笔之宝”玺印,翰林张照、技艺人腾继祖、南匠袁景劭、刻字人张魁各呈上一张篆样,最终皇帝选中了翰林张照的设计。
雍正御笔之宝印玺
雍正对各行业皆有所知,根据当差者的特长指派活计,钦点“花卉着吴璋画,石头着陈善画”;“传与蒋廷锡画花卉二张,其点景石头令伊着会画石头之人画”;“画画蛮子内有懂得宫衣的着他画样”。并且打破各行各作界限,用其所长,谕令郎世宁为金胎珐琅杯画样、在棕竹边漆背书格上画山水。又明谕画年画和绢画的戴恒、汤振基改画珐琅。虽从宫廷画师降格为陶艺工匠,但也为两人开辟了另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雍正朝后期的珐琅彩瓷,摆脱了以往在构图上的程式化,在瓷胎上画出了一幅幅微缩的宫廷画,出类拔萃。
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清雍正 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
第三是在人尽其用的基础上建立奖励制度,激励工匠。
雍正八年,郎中海望持进画飞鸣食宿雁珐琅鼻烟壶一对,奉旨:“此鼻烟壶画得甚好!烧造得亦甚好!画此珐琅者是何人?烧造是何人?”皇帝不但亲自过问工匠的姓名,在得知系谭荣画、邓八格炼的珐琅料后,欣然各赏银二十两。画画人班达里沙亦为幸运儿,一幅“《松鹿永年》画比先画的好”,龙颜大悦,“传与内务府总管,查官房一所赏伊居住(这所位于德胜门外的官房计有24间半),”另外,裱匠李毅也因活计称旨,赏得八品官。
对于普通的匠役,能得到超出月薪数倍的赏银已是喜出望外,更何况官房和官位,没有皇帝的旨意根本无法企及。这些奖励措施形成莫大的鞭策力,激发着工匠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对唐英的任用使雍正对瓷器超水准的期望得以实现。
唐英在任督陶官之前,在宫内当差30年,非常熟悉宫廷的规矩,对皇帝的喜好心领神会了如指掌,对皇帝的要求更是刻骨铭心,在雍正今天“款式”,明天“釉水”,后天“胎骨”的过问声中,惴惴然,岂敢有丝毫怠慢。他从上任伊始,就竭力研究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对泥土、釉料、坯胎、窑火诸务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他不但按照皇帝旨意,依据宫内的宋、明各窑口瓷器进行仿制,而且主动到景德镇东20里外的湘湖查寻故宋窑址,觅得残器瓷片,仿成米色宋釉和粉青色宋釉。又新创制了法青釉、西洋紫色器皿等。
唐英的确是个人才,雍正对瓷器的期望和要求通过唐英的制作得到完美的展示,而唐英造就的“唐窑”也成为中国陶瓷界的辉煌。
雍正淡粉釉瓶
雍正淡黄釉瓶
雍正斗彩团花纹罐
雍正 秋葵绿釉如意耳瓶
雍正 窑变釉弦纹瓶
雍正 胭脂紫釉碗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朝前期唐英仍然管理陶务,他依旧殚精竭力的制造瓷器,却未使乾隆满意,甚至受到指责。乾隆六年,唐英接到皇帝朱批:“不但去年,数年以来所烧造者,远逊雍正年间所烧者,且汝从未奏销。旨到,可将雍正十一、二、三等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乾隆元年至五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一一查明,造册奏闻备查,仍缮清单奏闻;乾隆八年六月,因之前元、二两年所烧造”瓷器釉水、花纹远逊从前,又破损过多,因分条核减,共银二千一百六十四两五钱五分三厘三丝五忽二微,奏令赔补”;乾隆十五年,唐英又一次面临“钱粮不许报销,着伊赔补”的厄运。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的原因也许在于雍正、乾隆两朝唐英的官职不同,雍正时期唐英的官职非常明确——协理陶务,身驻御厂,专心致志,别无所虑,成就斐然;而乾隆即位伊始,唐英即奉旨以淮安关使兼领陶务,乾隆四年调往九江钞关监管陶务,十四年又奉命移理海关。淮安关据江西二千余里,唐英除了遥控管理别无他法,九江关距御厂三百余里,唐英每年也只能赴厂两次进行浮光掠影的视察指导,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清雍正 粉彩瑞果三多暗刻龙纹大碗成对
D20cm,D20.2cm
“大清雍正年制”款
备注:
1.法国藏家旧藏;
2法国巴黎PIASA拍卖行 2000.10.20 Lot121;
3.香港苏富比2007.4.8 Lot808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雍正皇帝继承大统之后,勇于革新,设立军机处,实行“改土归流”的民族政策,使清廷的统治更加稳定,同时澄清吏治,重视农业,使国库充盈,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在位虽然只有短短十三年,但于有清一代十三帝中,他的勤政却是后世史学家赞誉最多的,他也自勉“以勤先天下”,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共有41600余件,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而且批复都以红砂朱批,这说明不是找人代笔,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达千字之多。
除了勤政,雍正皇帝在艺术方面的品味和成就也一直为后世所赞赏。雍正帝从小接受严谨完善的传统教育,青壮年时期是在景色优美的圆明园中度过的,他在此读书、游玩、谈佛、修禅,熏养形成了性好恬静、闲适的思想与性情,这种充满了中国传统文人思想境界与追求的心性,使雍正帝在指导和监督宫廷艺术品时,呈现出一种精细文雅、玲珑秀美的艺术特质,也成为此时艺术创作的主要风格导向与审美旨趣,这种被归结为“内廷恭造”的艺术形式所独具的成熟端庄,被奉为经典宫廷艺术之美。在这种“内廷恭造”美学思想指导下,延续仅有十三年的雍正王朝却为后世创造了丰富珍贵的宫廷艺术品,雍正皇帝于万机之暇,常命内务府造办处依其旨意制作各类玩物,所制素以精巧淡雅清新脱俗著称,将“内廷恭造”这一理念以诸艺百工的各种形式具象化。本次秋拍,我们特别推出了这一着力于体现雍正皇帝“内廷恭造”理念的专场拍卖,荟集了雍正御窑陶瓷、料器、珐琅等赏玩陈设佳作二十余件,可一窥其时宫廷艺术的面貌。
清雍正 粉彩瑞果三多暗刻龙纹大碗成对
清雍正 粉彩三多梅瓶
美国纽约亚洲艺术协会收藏
专场中最为重要的当属一组雍正御瓷,也是最能直接体现雍正皇帝本人审美理念的样板,彼时正是清宫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雍正皇帝本人的直接旨意指导下,御窑品质可谓达到了至美至善的境地,如清官《造办处活计档》中记录的雍正本人对景德镇御窑呈样提出的修改意见屡见不鲜,这些意见甚至具体到“底足收小些”、“比缸略放高些”这些造型、尺寸细节,最终无不归结到“精细”、“文雅”的总体要求上,正因如此,雍正御窑彩瓷、青花、颜色釉等各个门类无不佳作迭出,成就了中国美学史上一段璀璨无比的传奇。专场中“清雍正 粉彩福寿三多暗刻龙纹大碗成对”即为一例证,造型端庄雅致,通体施釉莹洁明润,如霜似雪,外壁彩绘蟠桃、石榴、枇杷三组,寓意“多寿、多子、多金”,题材罕见,尤为独特,相同题材仅见美国纽约亚洲艺术协会收藏的“清雍正 粉彩三多梅瓶”,绘画风格也如出一辙。其描绘写实,笔触精妙,尤得好评,用色丰富,色调淡雅,对各色果实的渲染逼真,如寿桃的描绘上,以胭脂红点染出深浅浓淡的斑点,以致外表由淡绿渐至粉红,从而使果实甘熟欲滴的质感彰显无遗。枇杷的表现则更见新意,其色泽金黄明润,彩料富有质感,与珐琅彩非常接近,表现手法上对西方绘画的借鉴也十分明显,饱满的橙黄色以胭脂红勾边,增加了立体感,此种方式在康雍乾御窑珐琅彩绘中均有所见;画稿则当出自内廷珍藏,如北京故宫所藏宋代林椿与宋徽宗所作相同题材的《枇杷山鸟图》,与本品所绘比较后可见风格上有明显的继承,均是清雅丽质的清新小品。
另见绿叶阴阳反侧,尽显清风中摇曳俯仰之姿,与各色果实互为相衬,又以丹青妙笔皴染出苍雅的枝干,与莹润曼妙的花果相称。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此对大碗在明润的釉面下,更于胎骨之上暗刻云龙纹饰,刻工流畅清晰,透光而视,可见龙形气势威猛,彩绘的柔美与暗刻龙纹的阳刚达到了和谐的统一,独具别样的艺术感染力,当是借鉴了康熙官窑素三彩暗刻龙纹器物的表现手法,遍查海内外公私收藏,未见与之相同者,或为孤品,并且完美成对保存,实为难得。更值得一提的是,此对大碗最早于2000年由法国藏家自巴黎拍卖释出,创下200万法郎的天价成交,同一年同样由自法国拍出的“郎世宁绘纯惠皇贵妃朝服像”成交价也仅有46万法郎,但这件肖像于2015年10月再次出现在香港拍卖市场时的成交额却达到了惊人的1亿3740万港币,对比当年的成交价而言,本次秋拍这对疑似孤品的雍正御窑顶级作品估价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无论从收藏还是投资的角度看均可为上上之选。如此比较之后,让我们对这对大碗秋拍的成交不禁充满了期待。吉祥三多,静待有缘人。
清雍正 青花仙人纳福尊
H 22cm
“大清雍正年制”款
备注:香港苏富比,2000.05.02,Lot672
专场中另一重要作品当属“清雍正 青花仙人纳福尊”。其以周汉铜壶为形,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口沿前后分别装饰灵芝竹石图和禽栖洞石图,并以留白凸起的弦纹线、“卍”字纹与金钱纹上下分隔展现主题纹饰“蓬头四仙图”。画中所绘铁拐、刘海、寒山、拾得四仙,秃顶披发,因皆不施巾帻,谓之“四蓬头”。纵观全图,画中四仙布置错落,姿态各殊,放笔纵墨,轻盈飘逸,诸仙情势俱佳,形象诡怪,得妙趣于天然。整器青花发色明快,运笔流畅,绝非俗手所为,是一件充满笔墨情趣的雍正御窑“画意”佳作,并且题材罕见,款识独特,陶瓷研究学者考证其为康雍之际为烧造贺寿御瓷的安尚义管理下之“安窑”所出,风格独特,存世珍罕,尤为可贵。
清雍正 洒蓝地留白模印花卉大盘
D33.3cm
“大清雍正年制”款
备注:
1.苏州文物商店旧藏;
2.中国嘉德1999.10.26 Lot867;
3.东波斋旧藏;
4.中国嘉德2011.5.23 Lot3977
著录:《嘉德十年精品录——瓷器、玉器、工艺品、家具》第160页
其他雍正御窑珍瓷还有“清雍正 洒蓝地留白模印花卉大盘”,是一件师法宣德御窑的仿古佳作,洒蓝釉色深沉紫妍,白釉明晰润泽,二者对比强烈,富有表现力。其制作工艺复杂,先于素坯之上沥粉堆塑出缠枝花卉纹饰并覆上白釉,入窑素烧成为瓷胎,继而于素胎之处施上洒蓝釉,二次入窑烧成。
清雍正 窑变釉鸠耳尊
H 20.4cm
“雍正年制”款
备注:
1.苏富比伦敦,1966.4.26 Lot110;
2.N.H.P. Huth旧藏;
3.仇炎之旧藏;
4.玫茵堂旧藏;
5.苏富比香港,2012.10.9 Lot8
展览:Evolution to Perfection.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Sporting d’Hiver, Monte Carlo, 1996, cat. no. 176.
出版: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 伦敦, 1994-2010, 卷二, 图834
清雍正 粉青釉仿古饕餮纹觚
H20.8cm
“大清雍正年制”款
备注:
1.Marchant旧藏;
2.苏富比伦敦,2012.5.16 Lot169
再如“清雍正 窑变釉鸠耳尊”,红紫斑斓交融,灿若晚霞,无有穷尽;“清雍正 粉青釉仿古饕餮纹”,釉色素洁温润,温润典雅,沁人心脾。以上均是雍正御窑颜色釉器物的代表之作。
清雍正 粉青釉菊瓣四系花篮
D15.8cm
“大清雍正年制”款
备注:
1.佳士得香港,1997.4.27 Lot722;
2.北京诚轩,2011.5.22 Lot631
清雍正 炉钧釉铺首尊
“雍正年制”款
备注:佳士得香港,1997.04.28,Lot728
清雍正 窑变釉贯耳方壶
H30cm
“大清雍正年制”款
备注:苏格兰藏家旧藏
清雍正 斗彩八蛮献宝小碗
D10cm
“大清雍正年制”款
备注:日本藏家旧藏
清雍正 斗彩四季团花斗笠碗
D22.5cm
“大清雍正年制”款
清雍正 青花苜蓿花碗
D12cm
“大清雍正年制”款
清雍正 琥珀色料水盂
W5.5cm
“雍正年制”款
备注:香港佳士得,2015.06,Lot3259
清雍正 花玛瑙杯
D8cm
“雍正年制”款
备注:香港资深藏家旧藏,1999年购自英国知名古董商Herrard Hawthorn
清雍正 铜双蚰耳炉
W14.5cm
“大清雍正年制”款
备注:香港苏富比,2012.10,Lot3117
清雍正四年 织锦诰命
L 33×290cm
保利翰海除了瓷器字画,也征集竹雕木雕佛像等,以及珠宝手表等贵重精品,欢迎藏友有需要联系。
本公司专业承接征集北京保利北京翰海2018年春拍藏品,必须经过我们和保利的初审复审,要求明清官窑精品,字画古籍等精品。有较低费用,无鉴定费图录费流拍费,详情私信。
另公司承接美国缪斯拍卖及迪拜送拍业务,字画瓷器玉器等精品均可送往国际成熟拍卖行上拍。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379337394632791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