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295|回复: 0

在新泰有一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0 15: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ed20000fd38839d04c5



一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委任状、关防印迹重现记

□ 孙绍洪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发布通电,号召全民抗战,并促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战争的蔓延,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中国共产党毅然担负起了敌后抗战的重任。1937年底,济南、泰安相继沦陷。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发动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四支队是以泰安及其周边地区英雄儿女为主组成的一支抗日武装,它点燃了泰山地区抗日的烽火。它从创建之初,即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它几经整军改编,是山东八路军部队的重要种子。1941年8月,四支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番号撤销。它的衍生部队继续鏖战齐鲁、挺进东北、征战海南、援朝作战,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四支队是泰山人民的子弟兵,也是泰山人民的骄傲。它的英雄业绩,与泰山同在,与日月同辉!泰安是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发祥地,在这片辽阔起伏的大地上,留下了抗战初期的许多印记。四支队领导人洪涛、林浩用过的匣枪,现存于北京军事博物馆内;徂徕山起义时用过的大刀、长矛、土枪、油灯等部分革命历史文物,也在泰安市博物馆内永久性保存。
6c3e000334b6bc6e4926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四支队的印信关防,起初是由参加徂徕山起义的武中奇用一方磨平的砚台临时刻制的。武中奇在抗战前曾担任泰安武训小学的书法教员,刀笔功力雄劲,篆刻印章,自是非他莫属。当时因起义时间紧迫,条件简陋,只好临时找了一方小砚台,磨平之后,篆刻而成。

四支队不断向日军及顽军开战,实力迅速壮大,部队也日趋正规化。1938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四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廖容标任司令员,林浩任政治委员,赵杰任副司令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四支队又重新刻制了一枚关防。遗憾的是,由于战争年代戎马倥偬,部队经常整编调动,四支队司令部用于公务的两枚关防,都在周转中流失了。尤其是后一枚关防,它可是四支队壮大后的重要标志,更是令人扼腕长叹!

新中国建立后,武中奇同志担任了江苏省人大的领导职务,还以他的书法金石造诣兼任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主席,成为饮誉海内外的著名书法家。他几度回泰安旧地重游,对四支队关防的流失总是心心念念,成为一个沉痛的缺憾。1987年,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前夕,年届八旬的武老,为了弥补这个重要的缺失,也是应中共泰安市委、市政府之请,就根据自己的记忆,重新刻制了四支队的复制印章,仍是篆字阳文:“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之关防”,共16字。毕竟时过境迁,老人的阅历太多太多了,半个世纪的岁月风疾云涌,往事如烟……对于原来关防的每个文字,他的记忆已不是很清晰了,而且当时尚未发现原关防印迹。上个世纪90年代,中共新泰市委党史委在对党史资料的征集过程中,发现了四支队在创建之初关防的印迹,原文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关防”,共26字。经考证,此印迹正是武中奇在徂徕山起义前夕刻制的四支队关防印迹。

然而,山东纵队成立后的四支队关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长期以来,不为人知。新泰市委党史委编印的《抗日战争在新泰》曾发表一份委任状,但未作介绍。
6c3e000335497ec4ae38


2008年金秋十月,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退休教师张淑英老人,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泰安市委党史办公室。党史办负责同志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老人。张淑英已年近七旬,风霜染白了她的鬓发。她是革命烈士的后代,秉承了先烈的血性,性格倔强而刚烈。老人的情绪显得很激动,她说:我是来找党史办的领导,要替我父亲——一个革命烈士来说话的,要还原我父亲在革命历史中的真实面貌……于是便展示出有关她父亲张炎的《委任状》《抗属证》和《烈属证》。当时,张淑英的心情特别复杂,表现得激动不已。她在倾诉中,悲从中来,不禁失声痛哭。从她的诉说中得知:她父亲张炎在1939年5月就是四支队的中队长,后来又接受党的派遣,做敌伪工作。1947年被敌人逮捕,遭到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死后又被敌人用炸药炸得尸骨无存!张炎就是这样的一个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没有留下半点遗体……他的牺牲太壮烈了!张淑英在逆境中成才,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她精心地保存着父亲参加革命的所有证件,总想探个究竟。正因如此,她在一些好心人的指导下,多次找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了解情况。但终因历史久远,父亲从事的敌伪工作保密性极强,知情人极少,一直难以核实。再者,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又多经变更,加之其他各种原因,均未得到解决落实,这就使得张淑英悲愤填膺了。但她相信党组织,锲而不舍地探访着。最后,毅然来到泰安市委党史办公室探访查询。
6c3d0003877f21cba6df 张淑英老师在秋缘斋(阿 滢 摄)


泰安党史委领导热情地接待了张淑英,细心地倾听着张淑英的述说,认真地验证着她带来的这些陈旧的革命历史证件。当人们看到《委任状》时,惊讶不已。泰安党史办领导同志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印证,共同认定:

张淑英保存的《委任状》是一件弥足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6c3c0003a547fc4dfec8


张炎烈士事迹惨烈,大义凛然,应予以宣传,以告慰烈士的英灵。
6c3d0003880c03269c72

6c3b0003c2a1eb7e6f09

6c3f000230e20060eae4



三张淑英保存的三件革命历史文物,分别是1939年由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颁发的《委任状》、1940年鲁中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颁发的《抗属证》、195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革命军人工作人员烈士家属证》。张炎烈士张淑英老人的父亲张传经烈士,号炎。《抗属证》和《烈属证》上的名字,都是张传经,唯有《委任状》上的名字是张炎。这并不奇怪,因为旧时代的读书人,多是有名有号,号亦称别号,是指人名以外的自称,也可与名通用。

在敌我斗争激烈的战争年代,为了减小目标便于隐蔽,应用别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委任状》的行文按旧时代由右向左、由上至下、竖排的方式书写如下:“委字第贰拾柒号(书写在骑缝线上,骑缝线上加盖关防印信)。委任状(该处三字为由右向左横排,位于委任状顶端居中)。兹委任张炎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四大队第二中队队长。此状。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下盖名章)、政治委员林浩(下盖名章)、副司令员赵杰。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五月十四日(日期上加盖关防印信)。”(文内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委任状》左下方钤印的公章,正是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时四支队刻制的那枚关防印迹,全文22字:“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司令部关防”。该印迹呈长方形,字为阳文篆体,竖排两列分布,字字雄劲,布局严整,堂堂皇皇,展现着正义之师的风范威仪!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委任状及关防印迹,再现丰采!
6c3d000388557d54dfff

6c3c0003a6263a6a8241



【原载2011年第1期《新泰文史》】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3116386641864346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1-17 03:42 , Processed in 0.06844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