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753|回复: 1

揭示: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成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 19: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都,永葆活力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基因?除了人们津津乐道的闲适与慢生活,流淌在这座城市血液里的文脉,其实是包容友善、乐观坚韧,是创新迭出、开放共享。

穿越历史氤氲、走过大街小巷,我们试图解读这座城市的“成长密码”。

上善若水的包容,

让城市充满了无限的成长可能

“嗞……嗞……嗞……”,红油翻滚,海椒浮沉。一大桌人围坐在一起,夹起毛肚或鹅肠,在沸腾的火锅中“洗刷刷”。几乎所有人,提起“成都”,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热气腾腾“可以涮进一切”的火锅。

成都,也如火锅一般,包容万象,麻辣鲜香。包容,是这座城市最主要的精神气质之一。

即使作为火锅与川菜之“魂”的辣椒,原本也是一种“舶来品”。传到巴蜀之地后,与花椒一起,成为当地百姓的最爱。一番包容吸纳、精研细酌之后,终成“美食霸主”。

就像各类食材都能在成都的火锅里相得益彰一样,东西南北来到成都的人们,最“巴适”的感觉就是这座城市的包容友善。成都人不排外、不欺生,大家都能在这里找到回家的感觉,找到成长的舞台。

以史为镜,成都的包容,让它与一些历史名人间产生了伟大的互动。

世人皆知是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而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却是当时的“秦人”;

治蜀兴川的诸葛亮也是“外来户”,却为今天的成都留下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人文景点;

李白、杜甫、陆游……这些古时的“蓉漂”诗人,客居成都期间均写下大量传世佳作,甚至攀上创作高峰。

成都的包容,在今天城市激烈竞争时代也成为城市发展积蓄人才的“引力波”。

11月7日,著名创新企业锤子科技,在成都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新品发布会。引人注目的不仅是新品发布,还有创始人、CEO罗永浩宣布锤子科技整体“搬家”到成都的新闻。

“应届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魅力排行榜,成都第一。来成都,年轻人都很高兴。”罗永浩说,“我全家都搬过来了。公司一些犹豫的人,来成都逛了一圈,也决定要来了。”

为什么年轻人高兴呢?因为这座城市对年轻人包容得甚至有点“偏爱”。今年7月,成都市宣布了“人才新政12条”:

本科大学生可直接落户、找工作7天免费入住人才公寓、5年内配建35万套人才住房、对外籍人才推出“实习签证”“创业签证”……

据成都市就业局统计,新政实施仅2个月,就有超过7万人的各类人才来到成都。

无论内生还是外来,本土还是异域,从饱受水患中学会兴修水利的古城成都,以博大的胸怀、上善若水般地包容,兼收并蕴,为我所用,培育着独具特色的天府文化。

比如川剧。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教授说,川戏虽创于四川,却博取了昆曲、秦腔、花鼓戏等众多地方戏的长处,雅俗共赏、庄谐并举。

即使在市井街巷,也处处可见文化包容的产物。锦江河边有一条美食街——“香香巷”。巷子全长不过60多米,却大大小小地开了16家店铺,茶馆、酒吧、川菜、火锅、烤肉、西餐、泰餐、甜品……全球美食,尽在一个袖珍小巷。
5b430001da899ca53e81

成都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既成就了建城史上的种种辉煌,也逐渐沉淀出动静皆宜、快慢兼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新格局。

在成都最繁华的百年商业老街春熙路不远处,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刹——大慈寺。史载,唐玄奘就在这里受戒。而大慈寺院门咫尺之外,就是各类餐厅名店、咖啡水吧汇聚的“太古里商业区”。

一边是佛语禅音,一边是世俗时尚。然而,来这里的人们,却都觉得毫无违和之感,反觉两种文化相融,更具吸引力。
5b40000410384bc0877e

骨子里的乐观,

使城市充满生生不息的成长活力

“不存在”“巴适得板”……成都人的幽默举重若轻,以俏皮的方式,调侃生活的酸甜苦辣,发现生活的美好,就连方言的声调,也在尾音上扬中体现着骨子里的乐观与豁达。

成都人的乐观,藏于街巷之中,隐于生活细微之处,每一处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也看得到未来。

成都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游永志介绍说,在成都800多万就业人口中,近半数的人在从事第三产业,其中超过100万人属于灵活就业,比如:开网店、开滴滴、钟点工、做烧烤、摆摊摊……

成都尤其成了共享经济的“幸福里”。在许多城市被限制、被质疑的共享单车,在成都的拥有量却超过80余万辆,骑行指数全国第一。“滴滴”注册司机也超过40万人。
594b00049544afb6a25f

游永志认为,共享经济在成都广受欢迎,说明“共享文化”正好接轨了成都的城市文化认同。共享经济创造的灵活就业模式,正是天性乐观、追求自由、喜欢劳逸结合的成都人的“最爱”。

“敢为天下先”,

创新是城市成长的不竭动力

在快与慢、旧与新的辩证法中,成都既守住了川戏、蜀绣、盖碗茶,又能“慢工出细活”,以工匠精神设计和制造歼—20、C919、高铁……

成都创新的能力,不仅在产品,更在于对人的解放和激发,对体制机制的革新。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黄楠教授,研究了一辈子的“血管支架”。经费紧张时,他要靠抽自己的血来当实验品。可当“第一代可降解血管支架技术”出来时,却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投资。

然而到了2016年,第二代血管支架技术还在试验阶段,主动上门要求转化的企业已蜂拥而至。
594c00047ee0cf2a874d

如今,更充分、更全面、更深度的开放,让成都在向世界的学习中成长,也让成都的成长对世界更有价值。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包容乐观孕育创新开放。

拥有历史厚度、人文温度和发展热度的成都,与共筑“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同步,正大踏步地向着未来进发。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37000076468556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 19: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座城那有我深圳强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28 05:51 , Processed in 0.06733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