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967|回复: 0

《汉中民俗》——元宵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9 09: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民间又称为灯节、大年。相传,历代朝廷在每年元宵节前后要取消“宵禁”,专让老百姓欢庆佳节,家家挂灯,街道、广场耍灯。十五之夜,皇帝也要登楼观灯,谓之:“与民同乐”,“共享太平”。

《汉中民俗》——元宵节-1.jpg




图源网络
汉中元宵节,官民同庆,更是热闹。各种庆贺活动,丰富多彩。过去,像洋县、城固、南郑等县城,在元宵节期间(十四至十六日)取消夜禁,四门四关的谯楼上,还由官府调集本县的鼓乐手轮流值班奏乐,连续三日三夜鼓乐声不断,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全县繁荣昌盛和安居乐业。民间,在各县的乡镇上,除要唱三天大戏外,各地的社火更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狮子、龙灯、彩船、竹马子、日夜活跃在四乡八镇,到处是锣鼓和鞭炮声。尤其是洋县的智果寺、马畅镇,城固县的原公镇,南郑县的新集镇、协税镇等地,都有“元宵佳节耍悬台”的传统风俗。像智果寺有东、西、南、北四条巷子和后社,各扮一台。城固东、西原公,新集前、后两条街,协税上、下两条街等,皆为各扮一台进行游街,游会。这些悬台社火,装扮讲究,奥妙美观,不但让观众大饱眼福,增强元宵节的热闹气氛,而且,巷与巷街与街之间还有个比高低和争胜斗智的情况。
如东、西原公,新集前、后街的社火,常常是日间不断改扮(皆扮的古典戏),抬出抬进,相互争强;晚间还通宵达旦,社火不歇,锣鼓不停,直到十六日夜送神方止。
其次,南郑县城(今汉中市内)、铺镇等地的元宵节耍火龙活动,也很热闹,很壮观。四乡群众,扶老携幼,皆进城(到镇上)观看。满街家户门口挂彩灯,火龙到处烟花怒放,真像火龙在火树银花丛中翻滚。锣鼓“咚咚”,欢笑“哈哈”,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汉中民俗》——元宵节-2.jpg




图源网络
这天,人们除要吃传统的饮食—元宵(又称汤圆)之外,还要蒸嘴巴馍作为敬祖先的献供。这个风俗,在洋县、城固一带尤为盛行。
正月十五(十四日起),神龛上的献供(即供品)要全换掉(除夕时的供品),改换成嘴巴馍。这种馍,形状像个人头,用白面粉做成,馍上捏有嘴巴、耳朵、鼻子,并用两颗黑豆子安上眼睛。这风俗,与“八月十五日杀鞑子(元朝统治者)”有关。

《汉中民俗》——元宵节-3.jpg




图源网络
有些地方,人们还有个“八月十五卜来年天道”的风俗。这天早上,用面粉捏成面龙,上蒸笼蒸熟作献供。面龙的制作,是将和好的面团搓成条,用刀或筷子压印成12节(闰年13节) 每节还用筷子压个小窝窝在龙上。每节表示一个月,蒸熟后看哪个窝内有水,来年哪个月就有雨,无水则无雨,以示来年的晴雨旱涝。



《汉中民俗》——元宵节-4.jpg




孟学范:男(1928.9.14~2013.4.2),陕西省洋县人,南郑县剧团编剧。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楹联学会会员。曾任陕西省民俗学会首届理事、汉中地区民俗学会会长、政协南郑县第三届常务委员等。
出版、发表剧本17个,搬上舞台20多个。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艺作品400多篇(首),出版《巴山民俗》。
参与编纂《中国民俗大观陕西卷》、《中国食俗大观》《陕西省民俗志》、《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卷》、《南郑县志·戏剧志》。

来源:转载自《汉中民俗》

投稿邮箱:auld.langsyne@163.com

小编微信:hzzls008(S)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42509770141865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5-6 14:33 , Processed in 0.06749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