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文王、老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
一、起源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
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黄帝作为其源头。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二、成熟
道教与乱世有不解之缘,不仅仅是第一次宗教农民起义和道教相关,更是因为道教的成熟阶段是在乱世时期。
道教在魏晋出现了分支现象,主要是由于当时进入了士族社会阶段。
这个时期道教有一些派别以炼丹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些派别多为士族服务,而潜藏于民间的道教流派则多研究符文风水理论。
而茅山道士葛洪将儒家理论大量融入道教,创立了一整套的修仙体系。葛洪将道教的体系完全成熟化。
这个时期道教活动与政治活动密切挂钩,此后杨羲创立上清道,而葛巢甫发扬灵宝道,道教体系丰富化。民间则仍然以天师道为主,巴蜀五斗米教仍然非常兴盛,而在江南地区有一些天师道别派,比如帛家道、李家道就是典型,除此之外南方杜子恭一脉的天师道比较兴盛。
真正使得道教的社会地位加以稳定的是两次道教宗教改革。首先是北魏寇谦之道教改革,很大的程度上压制了原先北方的民间道教势力,类似于张鲁这些流派的道教流派都遭了打压,在寇谦之的改革下,北魏奉道教为国教,道教地位大大提升。
其次是南方上清派陆静修等人在刘宋时期进行的道教改革,道教的基本教条基本确定,到了南梁时期,茅山道派的主要掌门陶弘景主持南方道教阶段,道教的神话体系已经完全成熟了,在这个阶段,佛教与儒学都是道教主要的参考对象。
三、竞争与演变
唐代时期,佛道关系比较微妙,有较为复杂的竞争关系,与南北朝时期激烈的佛道冲突有所不同,这个时期两者也处于彼此融合的状态,道教在唐朝发展的非常迅速。
道教以宗教信仰为中心,包罗了许多古代科学技术,在唐朝历史上这一点非常重要,药王孙思邈、天文大师李淳风等人都属于道教人物。这个时期道教以两大派为主,一个是茅山道派,另一个是终南山少阳派。
宋代时期,各种道教学派层出不穷,比如张续先的正一雷法道、王文卿的神霄道、刘德仁的大真道等,这个时期符篆之法大大兴起,与民间巫术文化有着极大的融合,这个时期道教又出现了一定的民间化倾向,后来儒学出现程朱理学现象也与道教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
晚唐到宋,开始兴起内丹学派,而内丹学派的兴起,主要是来源于全真道,比如全真教祖师吕洞宾、种离权所创著的《种吕传道集》就是一本以内丹技艺为主要特点的。
四、后期世俗完善阶段
道教在宋之后就开始再度融入民间,从民间发源的宗教在高居庙堂之后再次走向民间,成为了庙堂与江湖之间一道枢纽系统,而明代君王多崇道教,朝廷当中专设道录司,用以统领道教,并且力推张三丰所创的武当全真教派,南方则一心扶持正一道。
这个历史阶段当中,道教出现了许多民间化的现象,民间神祇被道教广泛吸收,而许多民间宗教也以道教自尊,佛道两大宗教与民间宗教文化构成了中国神祇崇拜的最终形态。
在民间兴盛神祇崇拜的同时,宗教本身与统治阶级也在迎合这种潮流,并且还通过民间神祇进入道教体系的方式来压制一些民间邪神崇拜,扩大正统宗教影响力,道教内部当中的财神等结构在这个时期形成,而道教范畴当中的地方神祇也大量出现,如城隍、土地等等。
这个格局已经延续至今,今天的道教协会等组织仍然是以全真道为主。
在社会视角来看,道教是庙堂与江湖之间的宗教纽带;从文化角度来看,道教是主流乡土儒学文化与神秘鬼神文化之间的交界处;而从宗教本身的角度来看,道教既是文明的观察者,也是历史发展的干涉者。
道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多神化、民间化,主要优势在于实用性方略与道法思想,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华夏文明精神的主要载体。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6797500395620930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