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4-08 12:5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付敏强
祭天祭地祭祖先
今年的新叶三月三迎神祭祖活动,由400余人组成的文武銮驾仪仗队,有火铳手、锣鼓手、吹鼓手、三角旗手等50余种角色,最有气势的要数72人组成的文武銮驾,颇有帝王出行的气势。迎神队伍从荣寿堂出发,前往新叶五圣庙,从村中穿越南塘街巷而过。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在锣鼓声中出发,最引人注意的是36对兵器,刀枪棍剑,可谓是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一个一个从游客的眼前走过,这让游客激动不已。一面旗帜、一个香炉、一篮祭品,大大小小、样式不一,着实让游客看花了眼。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建德新叶古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祖典礼,它在叶氏族人心中的地位和热闹程度远胜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就有“三月三大于年”之说。
到了五圣庙祭台后,还有戏班子扮演的“八仙”,在祭台前上演“踏八仙”。在此之后,“魁星”、“财神”登场。在完成祭天、祭地、祭祖先的仪式后,村民们将“协天大帝”、“白山大帝”、“周宣灵王”请入神龛内,一时间,锣鼓声、爆竹声响彻街巷,村民将“三圣”迎回村里,供奉在荣寿堂内。
属于荣寿堂一派的村民陆陆续续肩挑祭品前来摆放,全猪、全羊必不可少,每个祭品篮里盛满了猪肉和整只鸡,大大小小的祭品摆满了长桌,场面非常壮观。
30代繁衍巨大宗族
新叶村位于建德市西南大慈岩镇玉华山脚,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血缘聚落建筑群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叶氏聚居村。
从建村开始,叶氏在此已传了30代繁衍成一个巨大宗族村落,并形成全国村落中罕见的“十世同堂”现象。至今仍保留明清建筑200多幢,被誉为“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
“新叶三月三”、“新叶昆曲”都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的三月三,除迎神外,还有在有序堂上演的新叶昆曲,文昌阁前举办的书法大赛、双美堂里的剪纸蛋雕、南塘区块的古村社戏和文艺汇演等。
祭祀由叶氏宗族现有的五个支派(仁义礼智信),按天干地支的顺序轮流执掌,崇仁派、崇智派、崇义派因人口相对较多,故以十年一轮为序,单独主祭,称为“大年”。今年,就是“新叶三月三”的“大年”,由崇智派主祭。
三月三源于古代上巳节
我们都知道畲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现在汉族中过三月三的极为罕见,而新叶三月三是汉族举办的节庆活动。绵延800余年的新叶三月三民俗活动,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
上巳节是古代汉族的传统节日,早在周朝就已经流行了。经后代的沿袭,“上巳”这个叫法已经少为人知了,取而代之的是“三月三”这个名称,而且节日风俗也改变和简化了很多。相比之下,一些少数民族对这个节日更加重视,活动也丰富多彩、五花八门。
其实,“上巳节”在宋朝以前是古代汉族非常重要且受欢迎的节日之一。通俗点说,它既是汉族的沐浴节,也是求子节、情人节、女儿节、游春节、踏青节。这一天,人们在河边祭祀、沐浴、踏青、歌舞、饮酒吟诗、找对象。
据村里的老人说,早在先秦时代,“三月三”就已有大规模的祓禊、祭祀、宴饮等节日活动了,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也在“上巳”这天举行兰亭诗会,这便更为文人学士所重视。三世祖叶克诚仿效王羲之的三月三兰亭雅集之风,也于每年三月三在重乐书院一带结交社友,吟诗赏景,后来形成了新叶村特有的民俗—三月三祭祖。在玉华叶氏六世祖九思公当家时,“三月三”成为了新叶常态的迎神祭祀活动,意在祈求风调雨顺、文运亨通,叶氏族人还会将祭祀、祈福、民间工艺结合起来,组成特色的庙会。
文化传承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生息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已经不复存在。但叶氏族人精诚团结、乐于奉献的精神,支撑着叶氏家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中,新叶三月三无疑是一朵灿烂之花,也是叶氏家族的重要精神家园,这也是与新叶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耕读文化一脉相承。
据了解,玉华叶氏这种聚族而居的传统形式,更能让许多传统文化和古风民俗得到传承。每年的新叶三月三,无论主祭支派人手多寡,都会有其他支派族人前来义务相助。叶氏族人这种团结奉献的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800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叶氏族人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今天,我们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应当高度重视对宗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入挖掘传承宗祠文化精髓,充分发挥宗祠缅怀先祖、激励后人、邻里守望、敦厚民俗的积极作用,用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和传递社会正能量,推进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的发展。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6773816072481018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