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 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箓、禁咒等综合起来的产物。
道教形成于东汉。最初是一些民间教团。主要有: (1) 五斗米道。汉顺帝 (126-144在位) 时张陵在鹤鸣山 (今四川大邑县境) 修道, 以符水及中草药为人治病, 奉老子为教主, 尊为“太上老君”, 教人读《老子》, 凡入道者交五斗米, 故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说的张天师。其后子孙世代相传, 是为“天师道”。 (2) 太平道。汉灵帝 (168-188在位) 时张角奉《太平经》为经典, 用符水治病, 信徒数十万。
东汉末年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 为丹经之祖, 对后世道教的丹道理论及其修炼影响很大。东晋时葛洪主张外儒内道, 以《六经》来治国安民, 用道术来养生修仙, 著《抱朴子》内外篇。
东晋末, 葛洪的从孙葛巢甫奉《洞玄灵宝经》为首经, 是为“灵宝派”。南朝道士陶弘景编撰《真诰》, 奉《上清大洞真经》及《黄庭经》为主经, 是为“上清派”。北魏寇谦之得到皇帝的支持, 道教在北魏盛行, 称“北天师道”。南朝宋时, 陆修静把天师道与金丹道结合起来, 编著斋戒仪范百余卷, 为道教制定比较完整的科仪;又结集道经, 加以整理, 使道教在理论、经典及组织上更臻完善, 是为“南天师道”。
南北天师道形成后, 道教取得了历代封建王朝的支持。隋唐以后, 由于国家政治的统一, 南北天师道日趋合流。
北宋以后, 道教的主要流派有: (1) 正一道。唐宋以来, 南北天师道与灵宝、上清等派融合, 形成正一道, 以张天师为世家, 以龙虎山为本山。正一道以符箓斋醮、祈福禳灾为主, 这是道教中历史最悠久、流布最广的一派。 (2) 全真道。金代王重阳所创, 以清心寡欲、炼气全神、识心见性为主, 其道徒皆出家守戒、住庙清修。王重阳有七大弟子, 各立宗派, 其中以丘处机的龙门派为最盛, 其支脉流衍至今。 (3) 真大道。金初刘德仁所创, 元末分化入正一道、全真道。 (4) 太一道。金初萧抱珍所创, 重符箓斋醮, 元以后逐渐与正一道、全真道合流。 (5) 净明道。南宋以后兴起的道派, 奉东晋道士许逊为教主, 主张融合三教, 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准绳, 强调以忠孝为本。
明代以来, 道教中唯存全真、正一两大道派, 流传至今。
道教尊奉老子为教主, 其最高信仰是“道”, 以信道、学道、修道、得道为目的。《老子》之道主张自然清虚, 无为自化, 无欲自正, 所以道教也要求清静无为, 恬淡寡欲, 这与《老子》之道基本上是一致的。道教认为老子即“道”的化身。由元始妙一之气, 化生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所谓“一气化三清”。在三清天之下有三十二天, 则是宗教的彼岸世界。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中心思想, 成仙必须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术很多, 如服食、导引、行气、辟谷、存神、诵经等, 而最主要的是炼丹。道教丹法分为外丹和内丹。外丹是用丹砂、雄黄等矿物质在炉鼎中烧炼, 炼成“金丹”, 服食少量金丹, 据说即可成仙。内丹以人体为鼎炉, 精、气、神为大药, 用神运炼精气, 结而成丹。它吸取了中国古代医学、气功的知识加以发展, 并与道教的修炼结合起来, 主张性命双修, 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 复归于道。
道教上承中国古代文化并加以发展, 它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6751925046455833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