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608|回复: 0

马家辉马伯庸等出席华美人文论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8 1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家辉马伯庸等出席华美人文论坛-1.jpg

图为马家辉(右二)和马伯庸(左二)、Aaron Hebenstreit(右一)和主持人葛晨在哈佛俱乐部座谈。当天论坛也是剑南春纽约文化周的闭幕活动。 (管黎明摄)

【侨报记者管黎明报道】身处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广泛的时代,很多中国的年轻一代却并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文化。究竟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跨文化背景做有效的文化交流,以及如何看待中美文化的异同,针对这些问题,华美人文学会18日联手中国企业剑南春在哈佛俱乐部举办专题文化论坛,邀请马家辉和马伯庸等著名文化人士,与纽约的学者和各界嘉宾共同探讨与中美文化交流相关的多个话题。

当天活动由华美人文学会共同主席何勇主持,出席嘉宾除专程赶来纽约的马家辉和马伯庸外,还包括纽约本地独立媒体人和电台主播葛晨、肯恩大学文学与文化学院助理教授孔旭荣、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刘骥、联合国翻译暨纽约大学兼职教授Aaron Hebenstreit,以及剑南春公司代表唐骏等。

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助理教授马家辉和以历史及科幻小说著称的大陆80后作家马伯庸都有着多年的海外(美国和澳洲)留学经历。两人也都在论坛期间以留学时与中外同学相处的经历分享了他们对文化交流的看法。马家辉表示,当年他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留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那时候和中国同学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喝酒的顺序通常依次是啤酒、红酒和中国白酒,等到喝白酒的时候就是大家开始讨论政治、互相争吵的时候,但过后大家的关系反而会更为密切;而和美国同学喝酒尤其是喝白酒就完全是另一种状态,美国同学通常会将喝酒视为一种比试,这就是大家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但究竟中国文化是什么?如何向美国同学介绍中国的文化,这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却并非易事。马家辉认为,其实很多人以为在一个文化里长大就一定了解这个文化,实际上并非如此,就如南京大学所做的一项调查报告里所使用的一个概念 —— “中国文化失语症”,指的就是熟悉不等于理解,要想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文化,就必须自己先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可以有自信地向别人做介绍。

而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助理教授刘骥则表示,中国学生要想真正了解美国的文化,就应当避开纽约这样的大都市,到中西部去生活一段时间,没有进入过那里的家庭,没有去过他们热爱的球场,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文化。纽约这样的地方有着太多的多元文化活动,所以在这里生活会被“宠坏”,会失去对文化的敏感度和认知机会。

在联合国从事翻译暨纽约大学兼职教授的Aaron Hebenstreit也在论坛期间分享了他在中国遇到的文化迷茫,包括出席聚会时的座次安排,以及翻译工作中实际所蕴含的文化交流的元素。马伯庸也饶有兴致地介绍了他所研究的中国古人的酒文化和习俗与现代中西文化的差异。

当天论坛的明星嘉宾之一马家辉曾被南方都市报评为“年度中国魅力五十人物”之一,也是香港著名作家和文化评论人。在香港出生长大的他大学时代特意去台湾大学读书,与李敖结为师徒及挚友,大二时便出版了风靡一时的畅销书《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

马伯庸于1980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曾留学澳洲,后回国就职于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创作历史和科幻小说著称,被誉为“网路鬼才”。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三国机密》等。其作品《寂静之城》2005年获国内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风雨<洛神赋>》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破案:孔雀东南飞》等短篇获2012年朱自清散文奖,《古董局中局》入选第四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文学类年度十大好书。

本文版权属“纽约侨报”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6481145130380170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5-6 18:11 , Processed in 0.06939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