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2617|回复: 8

地球史上的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3 09: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奥陶纪是即寒武纪的下一个地质年代,是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二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为距今4.49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所以又称奥陶纪大灭绝,是地球史上第一次的物种灭绝事件。

奥陶纪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中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海生生物空前发展。而且奥陶纪晚期,约4.8亿年前,首次出现了最古老的原始脊椎动物—淡水无颚鱼;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已经出现。
地球史上的第一次生物大灭绝-1.jpg

奥陶纪海洋霸主平壳鹦鹉螺


4亿4千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约8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可怕事件?其中一个最有争议的理论为,这场灭绝事件的原因是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引发全球变冷。

来自6000光年以外的伽马射线撕裂了地球大气层,击穿了气体分子,微生物开始灭绝,在大气层的上空伽马射线侵蚀了百分之三十的臭氧保护层,现在太阳光的紫外线,可以源源不断的到达地表,这种催命般的日光浴,夺走了地球上大多数有机物体的生命,食物链的基础被瓦解。饥荒开始四处蔓延。射线带来的辐射还杀死了大量珊瑚,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被击碎的大气分子在地球上空盘旋,原子重新排列为二氧化氮,形成了可怕的毒气,如同烟雾一样,这种厚厚的毒气层,把一半的阳光都挡住了,地球上的温度骤降到零下十二摄氏度,动物的卵无法在低温中正常发育,导致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加速了食物链的断裂,五百年后三分之一的物种灭绝了。冰川期形成期,冰雪开始在南极堆积,几个世纪之后变成了厚厚的冰层,有的厚达十几千米,这些冰层慢慢的向北移动,盖住了冈瓦纳大陆,冈瓦纳大陆当时包含了澳洲、非洲、欧洲南部、南极洲和南美洲。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和欧洲的西部及北部地区都集中在赤道上,巨大的古大洋淹没了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那时美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淹没在浅海中,这样的浅海被称为陆缘海。随着不断形成的冰川凝固了海水,使得海平面下降,原先的海洋有不少变为陆地,加上冰冷的环境,让地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生物都灭绝了。

距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已经过去了40万年,灾难已经基本结束,冰川时代终于过去。虽然地球的生命迹象几乎全部消失,但地球开始苏醒,大灭绝前存活的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开始变种,生命仍在继续。幸存的生物不是最强壮的生物也不是最聪明的生物,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生物。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82823082172093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3 09: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好[赞][赞][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3 09: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生脊椎动物奥陶纪还没有进化出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3 09: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句话划重点,一定会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3 09: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小编的持续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3 09: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Gg重点是最后一句话,人类必亡,哈哈哈哈,,人类必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3 09: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适者生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3 09: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多研究地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3 09: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上每次生物灭绝都是由地球极点转移导致的,地球极点大转移引起全球环境和气候骤变,植物全部死亡,造成食物链断裂,而引起生物灭绝,大的转移还能引起地球重心洗牌,造成地球全部生物灭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23 07:40 , Processed in 0.09031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