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都书者鄙,不读史者鄙”,每天一篇历史秘辛讨论,欢迎留言转发!
上一话说到尹喜得到了老子的手记——道德经。之后就连司马迁也“莫知其所终”了。
老子出关之后的去向是中国的千古谜题,小编今天就带大家挖挖老子出关之后究竟去向何方。
那么既然要出关,就要弄清楚老子出的究竟是哪一个“关”?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仅记载了“至关”二字,是相当笼统的。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答案有两个,一是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一为陕西宝鸡的大散关。老子离开周王朝王畿之地,周、秦交界处的函谷关是必经之地,而若将范围扩大,老子离开西周疆土,前往西域,甚至西域以西,大散关则无法绕过。函谷关东接洛阳,西达长安,是中原连接西北的咽喉要地。【普及:话说当年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软禁,连夜出逃之时,前有关卡阻拦,后有秦国追兵,幸其门下一门客学公鸡鸣叫,使得守关士兵提前打开了关卡,孟尝君才得以逃脱,这就是“鸡鸣狗盗”的故事,拦住孟尝君的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函谷关】。
函谷关
而大散关南接秦岭,北连渭河,西接陇首,扼川陕交通咽喉,控西域交通要道,老子要离开周朝,去往西域,必然会经过大散关。关中的古关有四处:南武关、北萧关、东潼关、西散关。在东晋葛洪著《抱朴子》中,直接点明老子所过关卡为散关:“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大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
老子到底经哪个“关”出走,资料所限,在没有新证据出现之前,是无法有一个确切答案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见周王室衰败,离开东周首都洛阳之后,西行,“莫知其所终”,老子的行踪成谜,给了后人无限的发挥空间,而在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将老子与佛陀联系起来。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记载:“楚王(刘英)颂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楚王既信奉黄老,亦崇拜佛陀。《后汉书》记载,老子出关后“西入夷狄”,佛教当时新入中国,这种情况有利于民众对佛教的接受与理解,因此,这时就出现了老子离开洛阳西去夷狄之地变为佛陀的说法。
释迦牟尼
即老子出关之后,经甘肃,过西域,到了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老子在那里收徒讲学,释迦牟尼也成了老子的弟子。老子西去,是变身为释迦牟尼还是成为释迦牟尼之师,引发了一场持续千年的争论,这也成为佛道两教互相贬低的杠角。而老子到底去了哪里,反而被忽视了。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而在2006年11月22日,甘肃兰州召开的“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小组讨论会上,张炳玉研究员称他们通过研究揭开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晚年西出函谷关后“莫知所终”的历史谜团。
张炳玉认为,老子出函谷关,继续西游,足迹遍布甘肃。“根据有关史料、实物和民间祭祀风俗推断,老子出关后在甘肃等地修身传道,最后在甘肃临洮县‘飞升’【即逝世】”。这一说法认为,关令临洮人尹喜对甘肃人熟地熟,为老子做向导,可以随时向老子学习,于是,尹喜放弃了官位,伴老子西游。而老子到了晚年,则在甘肃临洮落脚,养生修道,教炼内丹,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说法往往众多纷纭,但历史,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小编之所以愿意写文怀念老子,是因为老子的思想适应了这个时代潮流,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这六字真言,已经把修炼心性,磨练己任的方法说的透彻,望想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多少人流连忘返,迷失其中,我辈多么需要用老子思想的清流来涤荡污秽,清明己身呐!
<div class="mp-vote-box mp-vote-outer" id="mp-vote-5a7406a7fd8b99a0cf1848d9" data-expire-time="1519799400"><div class="mp-vote-inner">你认为老子西行出关之后归宿何方 (多选)
0人
0%
函谷关
0人
0%
大散关
0人
0%
前往印度化身浮屠
0人
0%
不是西行,是东归
投票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78410550338524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