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828|回复: 1

安康消失中的民俗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1 03: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康消失中的民俗现象-1.jpg

击壤游戏

相传尧时有老人一边击壤一边唱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据《太平御览魏邯郸淳艺经》记载,击壤作为一种古游戏是这样的:“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据宋人王应鳞《固学纪闻·击壤》记载,在宋代时这种击壤游戏演变为“抛堶”到明代,又演变为“打瓦”(明杨慎《升庵集·抛堶》)。而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今安康地区少年中一直流行着一种类似“击壤”玩法的游戏,安康方言中称之为为“着钱儿”,“线儿”为制方形中孔,径一寸到两寸,玩法与文献记载的“击壤”基本一致:

两人以上,人手一“钱儿”,以比手心手背方式决定第一个抛“钱”受“着”击之人。在20步左右的范围内,依次以己之“钱儿”着击前几位所抛之“钱儿”,以击中、击中与否的距离决定彩头多寡,有术语“着钱儿有sun儿没巴尺”(“巴尺即一拃,安康方言中以人体部位为单位的长度单位;“一sun儿”为除大拇指外的四手指并拢的宽度;“一排”为两臂平伸连同体宽的宽度单位)界定。第二轮开始,首位“着”击“钱儿”者为上轮最后一位,余者依上轮倒序“着”击。如此循环,周而复始。
安康消失中的民俗现象-2.jpg

“着钱儿”这类游戏,往往随着时代变迁和所用玩“具”不同,产生变异。据一些老入回忆,在清初民国年间,安康地区“着钱儿”所用之“具”为真正的钱一一铜板儿、铜壳子、麻钱儿、厌胜钱之类。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所用铁制圆孔方板,实际上多取材于建筑工地上大型机械上的螺栓所用之垫板。到70年代中后期至今,这类游戏所用之具已演变为随身所穿的凉鞋、拖鞋之类,名称也已成为“打凉鞋”,或者是依游戏中对输者的处罚方式而直称为“玩下跪”。“打凉鞋”的玩法如下:

盛夏季节,五六个幼童寻一靠墙的荫凉所在,以凉鞋或拖鞋为具,每人将一只鞋立于墙角,另一只握于手中,于距鞋20步左右的正面位置投击所立之鞋。或分两个阵营或各自混战投击,被击中所立之鞋者,用手中鞋垫于膝下跪于墙边。若不慎击中自己的鞋,仍要下跪。只有当同一阵营的朋友或好心相救者再次击中下跪者的鞋时,跪者方能起来恢复投击立鞋的权利。
安康消失中的民俗现象-3.jpg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从“着钱儿”这个方言词汇及它的变种游戏“打凉鞋”,勾鞋出上古击壤游戏所用的器具及名称演

变过程如下:

木制壤一一堶(砖)——瓦一一铁制方钱一一凉鞋拖雑

相应的名称也随器具不同而演变如下:

击壤一一抛堉一一打瓦一一着钱儿一打凉鞋

其实,最早的击壤所用器具也许真的是土壤的壤,即用土巴疙瘩相投击,真正是民间底层的游戏,雅人们被其吸引后才以木造“壤”为击具也未可知。
安康消失中的民俗现象-4.jpg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539721011564385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11 03: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小玩到大[呲牙][呲牙][呲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5-6 14:19 , Processed in 0.09250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