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398|回复: 0

中国历史上最难描述的朝代,清谈、拜金享乐和纷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2 12: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和他建立的政权对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司马氏及其建立的晋王朝。司马氏先后建立了西晋 和东晋两个政权。西晋建立于265年,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但十年之后(291年),爆发“八王之 乱”,接着永嘉之乱、五胡内迁,流民起义,全国陷入大混乱。316年,西晋灭亡。西晋共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偏安的东晋政权。东晋从317年到420年,共103年。以西晋历史为例,从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曹魏大权,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毒死,西晋灭亡, 司马家族与西晋政权的兴与衰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研究西晋的兴衰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展示“其兴也勃,其亡 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我们从西晋的兴衰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6ed500024bf3310ca55d

“居治忘危”,司马炎丧失大好局面

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在即位之初,能够以国事为重,励精图治,实行无为而治的宽松政治,使社会矛盾有所缓解。泰始四年 (268),司马炎发布诏书:“永惟保皇基,思与万国以无为为政。”意思是,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治理国家的核心。 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本意是无所作为,但是运用到治国理念上,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主要是对人民少干扰,轻徭薄赋,不大 兴土木,不瞎折腾,让人民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历史证明,国家在社会动荡之后实行这样的政策,会使社会安定,经济恢 复。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因为实行了清静无为的政策。

同年,司马炎又在诏书中提出治国5条原则: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正身”,就是当政者要以身作则,起好作用;“勤百姓”,关注百姓的生活;“抚孤寡”,关心社会上老年人、家里有困难的那些人;“敦本息 末”,这是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敦本息末”就是要重农抑商;“去人事”就是不要把人际关系弄得太繁琐复杂。 为使诏书的精神落到实处,司马炎带头遵守执行。比如,他严禁奢侈。有一年司马炎患病初愈,一些大臣带礼物前来祝贺,司马炎予 以禁止。有一太医向司马炎献上一件雉头裘,精美无比。可司马炎不但没有接受,反而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当众焚烧于殿前。并下令:朝 廷内外再有人敢这样做,一定以罪论之。司马炎这样做,不排除作秀之嫌,但是对社会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好作用。
6ed200057dc4260676cb

司马炎在位期间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发动灭东吴的战争,实现了天下归一,三国归晋。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的灭东吴战役具有重要的历 史意义,西晋是魏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历史中唯一的一次全国统一。国家的统一对于民族凝聚力的汇集和民族融合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 用。

然而,在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下,司马炎开始飘飘然了,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生活上由提倡节俭开始奢侈腐化,上行下效,西晋 社会风气开始败坏,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社会风气变得腐败不堪,西晋王朝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

奢侈、拜金、清谈严重腐蚀社会机体

西晋社会风气如江河日下,其中有三股风气最为突出,严重地腐蚀社会机体。

第一,奢侈腐化之风。西晋统治集团腐化先从皇帝开始。晋武帝司马炎在民间大选宫女。后宫宫女多达数千,但他仍不满足,灭吴之 后,又把吴国宫中数千名宫女运到洛阳。这样,后宫宫女达到万人。由于宫女太多,司马炎不知所从,有时就坐在一辆羊拉的车上在宫里 转悠,车停在哪个宫女的门口,就在哪儿过夜。

皇帝如此荒淫无度、纵情享乐,怎么能对下面进行约束?于是那些皇亲贵戚、官僚大臣紧随其后,极尽奢华,纵情声色。有的讲究 吃。何曾任朝廷高官,聚敛了许多钱财,每天吃的费用多达一万钱。面对无比丰盛的食物,他居然说:“简直没有值得下筷子的东西!”其子 何劭,更加奢侈,一天吃饭的花费达到两万,超过其父一倍!

西晋盛行炫富、比富之风,石崇和王恺比富斗宝的故事就很典型。在西晋,有些权势过大、财产过多的人,牛气冲天,缺乏自制,甚至以杀人当儿戏!
6ed70001f3be4acaeba9

据《晋书·王恺传》记载:外戚王恺在宴请宾客时常安排一些女伎奏乐助兴,一次一位吹笛的女子吹得有些走调,王恺便当众把她处 死。石崇也是个以杀人为乐的极其残忍的家伙。每次请客饮酒,常让美人斟酒劝客。如果客人不喝酒,他就让侍卫把美人杀掉。一次王敦 与他的从兄王导一道去石崇家赴宴。王敦硬是不喝,结果石崇斩了三个美人,他仍是不喝。王导责备王敦,王敦却恶狠狠地说:“他自己杀他家里的人,跟你有什么关系!”对社会自上而下崇尚奢华的现象,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大臣傅玄就向朝廷上书,愤怒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第二,金钱崇拜之风。在司马炎的纵容和包庇下,西晋的官僚富豪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利益,贪婪地搜刮民财,金钱成为对他们最有吸 引力的东西。有了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西晋是中国古代金钱拜物教最盛行的时期。钱本来是物品流通的媒介,但是,西晋钱却成了无所不能的神物。人们痛感这一风气对社 会的腐蚀,纷纷写文章予以抨击。其中鲁褒写了一篇着名的《钱神论》,辛辣地讥讽一切为钱、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象。

鲁褒对钱的作用的论述,十分精辟,他把官僚贵族对钱的贪婪掠夺和钱的作用描绘得淋漓尽致。文中写道: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入紫闼,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 使杀。是故忿争辨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发,怨仇嫌恨非钱不解……

鲁褒的批评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钱变成了社会上一个有力“杠杆”,人们毫不隐晦地谈钱、爱钱、贪钱、掠钱,朝野上下,一切向 钱看,一切可以用钱换,社会风气腐败透顶!

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举国上下的人都在争利、逐利,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此种现象成为社会时尚,那国家肯定要出问题了。在钱的驱动下,西晋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统治危机日益显现。

第三,清谈虚浮之风。西晋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清谈虚浮之风。清谈又称“谈玄”、“玄言”,专门讨论一些抽象的脱离实际的问题。西晋官 僚们也大畅玄风。他们以“名士”自居,一边潇洒地挥着麈尾,一边侃侃而谈。故弄玄虚,如琅琊大族王衍,被誉为玄谈领袖。他历任中领 军、尚书令,职务很高,却不干实事,“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他手执玉柄麈尾,“妙善玄言”。由于清谈之风盛行,使西晋的官员 们“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当官的不干实事,办事又不认真去办,敷衍了事,马马虎虎,每天乐此不疲的就是清谈。

西晋官员们终日谈论玄远、喝酒放纵,不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风气必然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西晋灭亡时,大臣王衍被杀 前,叹息道:“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这就是所谓“清谈误国”。其实西晋灭亡的根本原 因在于其政治腐败导致的社会动乱,官员清谈是政治腐败的表现,是表而不是本。

司马炎在统一中国后,骄傲自满,不思进取,丧失危机意识,社会风气严重败坏,政治日益腐败。唐太宗李世民在《晋书·武帝纪》中 点评晋武帝司马炎说:“不知处广而思狭,则广可长广;居治而忘危,则治无常治。”可谓一语中的。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318992519815500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14 07:31 , Processed in 0.06670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