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充在《论衡·骨相篇》中议论道:
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羽。斯十二圣者,皆在帝王之位,或辅主忧世,世所共闻,儒所共说,在经传者较著可信。若夫短书俗记、竹帛胤文,非儒者所见,众多非一。苍颉四目,为黄帝史。晋公子重耳仳胁,为诸侯霸。苏秦骨鼻,为六国相。张仪仳胁,亦相秦、魏。项羽重瞳,云虞舜之后,与高祖分王天下。
秦始皇呢?《史记》上说,大梁人尉缭是这样描述秦王的: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教科书上秦始皇像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中解读道:
前四项都是生理上的残缺,特别是“挚鸟膺”,现今医学上所说的鸡胸,是软骨症的一种特征。“蜂准”应该就是马鞍鼻,“豺声”是表明有气管炎。软骨症患者,骨的发育反常,故尔胸形鼻形都呈变异,而气管炎或支气管炎是经常并发的。有这三种征候,可以下出软骨症的诊断。
秦始皇真的长得这么奇怪?有没有画像呢?
据夏玉润在《漫谈朱元璋画像之谜》中介绍:
关于皇帝画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北魏张彝编绘的《历帝图》,上自伏羲,下至东晋恭帝,号称历时3207年,收帝王128位,共5卷。类似《历帝图》的画卷,晚唐张彦远曾有8卷流行。惜上述《历帝图》均佚。今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古帝王图》,相传是唐人阎立本所绘,为现存最早的中国帝王肖像画。
原来不仅是画像, 古代帝王和皇室形象还会做成雕像供奉,不过这些雕像上面容,就多是依照佛像进行修改了,和实际的真容还是有区别的。
东汉光武帝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宋武帝刘裕“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齐太祖萧道成“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鳞文遍体”。梁武帝萧衍“生而有奇异,两胯骈骨,顶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所居室常若云气,人或过者,体辄肃然”。陈高祖陈霸先“身长七尺五寸,日角龙颜,垂手过膝”。隋高祖杨坚“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沈深严重”。
王艳云在《金代御容及奉安制度》中追溯道:
古代帝王形象的御容制作,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的影响,当时的帝王御容多为雕铸的等身佛像,材质有石、铜、檀木、金和银。……逮至隋帝仍笃信佛教,在沿用以往等身佛像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写真画像。……唐代御容范围扩大,扩展至太后、太妃,甚至是少主、公主。……在供奉地点上,魏晋隋多为佛教寺庙,唐代增加至道观和景教场所,延续到宋代私人家宅中也有供奉。宋真宗以后在隋唐基础上,对御容供奉场所进行了调整归并,正式规定了御容祭拜制度,将御容祭拜列于国家宗庙制度之中。
伏羲、尧、大禹、商汤
蒋复璁的《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清南熏殿图像考》一文按时间顺序一一列出了这批画像,其中唐太宗有3轴,宋太祖4轴,明太祖12轴。
唐太宗、宋太祖
陈凌在《故宫旧藏帝后画像》中介绍了这批画像:
南薰殿图像历经宋、元、明三代累积而成,凡卷、册、轴一百余件,图像五百八十余帧。上古五帝伏羲、唐尧、夏禹、商汤和西周武王五像位居南薰殿图像之首,是南宋淳元年(1241)理宗至太学,作《道统十三赞》后,命当时著名画家马麟绘像。其时所绘共十三像,虽属臆想之作,但与史实大体相近,也是极为珍贵难得的,遗憾的是现今仅存有其中五幅。唐高祖、太宗以及后唐庄宗等画像也非唐人作品,而是出自明人手笔。
明朝天生的鞋拔子脸朱元璋,经过了画师的美图秀秀p图以后:
还有清朝的皇帝: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313299286993146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