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738|回复: 1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 03: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4000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

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马王堆三座汉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一号墓墓主利苍妻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 。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1.jpg

湖南省博物馆老大门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2.jpg

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全貌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3.jpg

马王堆汉墓专题陈列



一、马王堆汉墓是如何发现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4.jpg

考古现场图1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5.jpg

考古现场图2



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东郊有两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被当地人叫做“马鞍堆”,后来讹传为“马王堆”。据一本地方志记载,马王堆是五代十国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

1971年底,当地驻军离马王堆不远的一家部队医院选择了地势高的两座土冢开挖防空洞。医务人员在打孔探测作业时,突然从孔里冒出一股凉气,有人用水灌孔,结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溅出来。于是,各种不同版本的猜疑评说在当地传开了。面对不可思议的奇怪现象,部队医院将此情况报告了湖南省博物馆,由此拉开了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帷幕。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人们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

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

1973年9月,国务院批文准许继续发掘马王堆二号墓和三号墓。11月18日,二、三号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了。12月14日,三号墓首先清理完毕,其中出土的大量帛书是此墓中最有价值的文物。此墓中的三层棺都已开裂,覆盖包裹尸体的衣衾严重腐朽,尸体仅存骨骸。

1974年1月13日,二号墓发掘结束。发掘结果表明,二号墓在唐代就已被盗,后又经多次盗掘,破坏极为严重,棺椁倒塌,大量文物被毁,墓主人的遗骸散乱不堪,实在令人痛惜。不过细心的考古工作者还是从墓室泥土中筛出了3枚印章,上面分别刻有“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苍”字样,对于确定墓主人及墓葬年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6.jpg

三个墓葬之间的埋藏关系等比例缩放图



二、出土了哪些国宝级文物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一)千年不朽女尸——辛追遗体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7.jpg

辛追夫人面貌复原图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8.jpg

妥妥的美女一枚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具在地下“长眠”了两千多年、依然保存完好的辛追夫人遗体!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出土时辛追的遗体保存状况非常的好,全身润泽,外形完整,所有关节都能活动,皮下组织富有弹性,血管还能鼓起。在地下保存两千多年而不腐,堪称世界防腐史上的奇迹,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学界将此类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9.jpg

对辛追夫人遗体进行扫描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10.jpg

对辛追夫人遗体进行解剖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11.jpg

对辛追夫人遗体进行固定



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深埋。辛追墓墓坑深16米,封土高4.5米。二是密封。坑内填土夯实,椁外又填塞防潮木炭5000多公斤,不渗水不透气的白膏泥1米多厚,与阳光、空气完全隔绝; 墓葬具为一椁四棺,椁板共用70块巨木拼合,最大一块长4.84米、宽1.52米、厚26厘米,重1500公斤。四层漆棺套合严密。由于层层封闭,保持了棺内恒温恒湿、缺氧及无菌的环境,排除了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对物质的损毁作用; 三是棺内40余升浸泡遗体的棺液。经化验含汞化物和氨基酸等化学成分,具有轻度抑菌防腐的作用。

(二)确定身份和地位的印章——三枚印章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12.jpg

三枚印章



1973年12月18日,马王堆二号墓的发掘工作启动。由于在之前发掘的三号墓中,没有找到表明墓主人身份的明确线索,考古人员把希望寄托在二号墓上。已经82岁高龄的高至喜,当时是“长沙马王堆二三号墓发掘领导小组”业务组组长。他记得,挖掘时接连发现了几个盗洞,墓中只留下烂了的棺椁,以及与泥水混在一起的三层椁底板。

椁底板起吊后,考古人员便在泥水中摸索。忽然何介钧兴奋地大叫起来,原来是在墓坑北端的淤泥里摸到两个印章,一个刻着“利苍”,一个刻着“轪侯之印”。“我当时就讲,应该还有‘长沙丞相’的印。何介钧就告诉我,椁底板有缝隙。我说可能漏下去了。”高至喜回忆。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第一代轪侯利苍以长沙国丞相的身份受封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地轪侯国在今湖北浠水(另一说在今河南光山县与罗山县之间),鉴于西汉诸王列侯有“不就国”的习惯,利苍就生活并埋葬在长沙。

高至喜当即建议,把椁底板下的淤泥全运回省博物馆。回到馆里,让老师傅用筛子筛,“长沙丞相”的龟钮铜印就这样被筛出来了。高至喜说,三方完整的印章,解决了二号墓主人的身份问题,证明《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

(三)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霓裳霞帔——素纱单衣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13.jpg

素纱单衣之一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14.jpg

素纱单衣之二



辛追棺椁附件放着一个竹箱子,里面叠放着辛追夫人的衣物。它是一个大箱子,里面有绵袍、单衣、裙子,还有袜子,里面应该是他们家里人在她去世之后,给她在阴间用的一些衣服。层层叠叠中,两件不足50克、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就这样被发现。

两件素纱单衣形制简单,均是右衽,一件直裾素纱单衣重49克,长128厘米,另一件曲裾素纱单衣重48克,长160厘米。两件单衣证明了“轻若烟雾,举之若无”这种诗人描写中纱的轻盈状态在两千年前的汉朝就已经出现。这种衣服可以说是代表了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应该是最高水平。

当时上海、北京的几家纺织厂都无法复制,湖南省博物馆曾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第一件复制品却超过了80克。后来,专家们共同研究才找到答案,原来今天的蚕宝宝要比几千年前的蚕珠圆玉润很多,吐出来的丝明显要粗、重,织成的衣物自然就重多了。

后来专家们着手研究一种特殊的食料喂养蚕,控制蚕宝宝的个头,再用这些细腰蚕宝宝吐出的丝复制素纱襌衣,终于织成了一件49.5克的仿真品,而这一研究耗费了专家们13年的心血。

(四)我国首次发现的汉琴——七弦琴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15.jpg

七弦琴图片1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16.jpg

七弦琴图片2



马王堆 3 号汉墓七弦琴,西汉年代。此琴全长 82.4cm,面板长 50.8cm,首宽 11.5cm,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此琴面板浮扣在底板上形成共鸣箱,尾部是一板状狭长实体。面板有磨损痕跡,磨损较严重的部位在弹弦处,即岳山内侧。可以说明这是一件长期演奏的实用乐器。

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琴”,缚弦七根,体长 82.4釐米,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样,属同一种乐器,琴面虽仍有浅槽形痕,然从琴的内侧侧边,离琴尾全长的三分一处(约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损的痕跡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这两张出土“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脉相承。

它们作为古琴的前身,并发展成唐宋以来的古琴,是符合乐器发展从简到繁、从多形到定形的逻辑轨跡的。《诗经》等文献记载与出土“琴”的实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说是文实相符,所以古琴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的说法是确凿可信的。

(五)引魂升天的帛画——辛追墓“T形”帛画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17.jpg

完整图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18.jpg

局部图



这件帛画由三块细绢拼合而成,顶端横裹一根竹竿,中部和下部四角各缀有青黑色的麻穗儿,横铺着像一件衣服。这就是遣册中,称的“非衣”,是用于出殡时引魂升天的物品。人们用一根竹竿将它高高地挑起,举在出葬队伍的最前面,入葬时将它覆盖在内棺上,作为墓主灵魂升天的媒介。帛画自上而下分别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个部分。

居于中间最醒目位置的老妇人,就是辛追在人间的形象了,她锦衣华服,手持拐杖缓缓西行,身后跟着三个面容姣好的侍女,面前两个男子跪地迎接,脚下华丽的帷盖下是她的家人,正摆放着各类祭祀供品悲痛地悼念她。

(六)最早记录观测天文气象的古书——帛书《天文气象杂占》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19.jpg

《天文气象杂占》帛书完整图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20.jpg

《天文气象杂占》帛书局部



这是在马王堆出土众多帛书中的一本,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它是用来利用天象占验吉凶的图书,书中以朱墨两色描绘了云、气、恒星、彗星等各种图像约有250余幅,而且每一幅小图都有说明文字,插图与文字的排列也非常有规律。古代人,非常重视天象,以前我们很多人都认为他们关注天象更多的是迷信,是他们的主观思想,但是这批帛书的出现,可以发现早在汉代,我们的先祖对天象就已经有了这么清晰的一个认识了。

(七)最早的化妆盒——彩绘双层九子妆奁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21.jpg

折叠状态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22.jpg

分开状态



看到这套两千多年以前的化妆盒的时候,深深地感叹,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两千多年前的这套妆盒里面存放了假发、梳、篦、针衣、粉扑以及各类化妆品,有些物品出土的时候,上面的刷毛染成了红色,可能是胭脂。当时的人喜欢梳高高的发髻,所以在里面我们还能看到假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套漆盒就是最好的证明。
(八)超豪华棺椁——多层彩绘漆棺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23.jpg

黑地彩绘棺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24.jpg

锦饰内棺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25.jpg

朱地彩绘棺


辛追墓保存的相对比较完好,几层棺椁也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这套棺椁共分四层,第一层是个木椁,第二层是黑地彩绘漆棺,第三层是朱地彩绘漆棺,第四层是锦饰漆棺。第三层棺的朱地彩绘漆棺,颜色非常的鲜艳,画面祥和,是灵魂穿越黑暗空间和地下世界飞升到祥和的人间仙境,上面的图案描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神鹿等等的,墓主人和它们一起登上昆仑山,象征着墓主人灵魂已摆脱了邪恶的侵扰到达了安详的神仙世界。
(九)巧夺天工——精美漆器

1、具杯盒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26.jpg

长19.2厘米,宽16.2厘米,通高13厘米



漆盒呈椭圆形,斫木胎,即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具杯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器内及盖内髹红漆无纹饰。器身及器盖均髹黑褐色漆,再以红漆和黑漆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图案。底部光素无纹饰。上、下口沿均以红漆书“轪侯家”三字。

2、云纹漆盒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27.jpg

腹径20.6厘米,通高18厘米



旋木胎,系取一大小适当的木块,旋出外壁和底部,而腹腔可能是剜凿出来的,胎质较厚。漆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盖顶有一圈高约1厘米的凸棱,器底有凸棱似的圈足。器表髹黑漆,器内为红漆。盖顶中心以红色的线条勾勒出三只凤鸟,凤鸟作反首回盼、相互呼应的姿态,鸟身羽毛细如发丝。整个图案组织严密对称,线条流畅。上盖四周和器身腹部均朱绘鸟形图案。盖内和器内均以黑漆书写“君幸食”三字,外底部以红漆书写“六升半升”四字。出土时,漆盒内装有饼状实物。

3、云纹漆鼎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28.jpg

高28厘米,口径23厘米



此件漆鼎为椭圆球形,盖是球面形,上有三个橙色的环形钮,盖与鼎身用子母口套合,鼓腹,底略呈圜形。器口附两平直耳,有三个兽蹄形足。鼎的表面髹(xiū)黑漆,器内髹(xiū)红漆。口沿绘有一道菱纹图案,盖和器身绘红色和灰绿色的涡卷纹和方连纹等组成的几何云纹。足部用朱漆绘兽面纹,两耳云纹。鼎底部均朱书“二斗”两字,表明该器物的容量。

4、云纹漆钫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29.jpg

高52厘米,腹边长23厘米



这件云纹漆钫(fāng)为直口平唇,口沿部分有一领圈,鼓腹,圈足。有盝(lù)顶式盖,盖顶上有四个S形钮, 这是作为一种装饰。器表面髹(xiū)黑漆,器内髹(xiū)红漆。盖顶朱绘云纹组成的“米”字形图案,橙黄色的钮。领圈朱绘鸟头形图案,其下为红色和灰绿色的云纹,肩部为菱形图案,腹部绘二圈红色和灰绿色的云纹,圈足上绘朱色凤鸟形图案。器外底部均朱书“四斗”二字。使人惊奇的是漆钫与漆锺一样出土时器内均残存酒类或羹类的沉渣。

5、云纹漆锺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30.jpg

高57厘米,腹径35厘米



漆锺(zhōng)有一个硕大的腹腔,里面髹(xiū)红漆,外表髹(xiū)黑漆,在它的颈部饰有鸟形图案,口沿和圈足上朱绘波折纹和点纹,肩部和腹部饰有三圈朱色和灰绿色的云气纹和几何图案,盖上绘有云纹,并有三个橙黄色纽。线条流畅、洒脱。外底部正中书有“石”字,“石”为汉制120斤,相当我们今天的27斤。经实测其容量为19.5升,像这样大的漆锺一般是用于宴会场合。漆锺为旋木胎制成,其胎质较厚,给人以造型稳重牢实之感,要制作如此大的一件旋木胎漆器非常的困难,可谓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根据出土器内残存的酒类沉渣和墓中出土的“遣策”表明,它是用来盛温酒的器具。

6、云纹漆案

让中华文明重见天日:盘点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四)马王堆汉墓-31.jpg

通高5厘米,长78厘米,宽48厘米



漆案的胎骨是利用刨、削、剜、凿的方法制成,这种制作方法称为斫(zhuó)木胎。马王堆一号汉墓共出二件形制、花纹相似的漆案,案内髹(xiū )红、黑漆为地,黑漆地上绘红、灰绿色组成的流畅的云纹,底部红漆书“軑(dài )侯家”三字,表示这件器物属谁所有。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83074294754350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03: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一件件实物,触摸中国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19 10:22 , Processed in 0.07097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