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810|回复: 6

“人文清华”讲坛 | 常沙娜:永远的敦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0 08: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今天得以欣赏的敦煌古迹,是怎样被保护下来的?如何研究敦煌?神秘而迷人的敦煌艺术如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为何艺术设计中,中国人自己的文脉不能丢?
4月21日下午4点,著名设计家、教育家、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先生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名为《永远的敦煌》的主题演讲,带领大家畅游大美敦煌。针对当代设计界的浮躁病,她强调传统的文脉不能丢,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定地走中国人自己的设计之路。
近两千名观众到场聆听演讲,同时众多网友在场外观看了在线直播。

结缘伊始,敦煌血脉连
一开场,常沙娜先生就介绍了自己与敦煌的特殊缘份。
她从小出生在法国。父亲著名画家常书鸿在塞纳河边看了伯希和的《敦煌图录》后决心回国保护敦煌,由此她的命运也发生了逆转,于1943年跟随父母来到敦煌生活。她至今还清晰记得到敦煌的第一顿饭,“只有一碗醋、一碗盐,每个人有一小碗刚煮出来的面条。当时还有苏莹辉先生在(后来台北故宫专家),我妈妈很尴尬,他们不好意思问。我说:‘爸爸,怎么没有菜啊?’。我爸爸说:‘对不起,这里没有菜了,只有这些。我来不及了,明天再给你们杀个羊,涮羊肉,来迎接你们。”
父亲那代人,是守护敦煌的开拓者,筚路蓝缕,保护工作从防沙种树开始做起。
“那时候我很小,不懂苦,跟着大人进洞子画画,觉得很有趣!”常沙娜先生说她的童子功是在敦煌打下的,1946年至1948年,15岁至17岁期间,她因家庭变故而辍学每天像敦煌研究所工作人员一样去洞窟临摹壁画。父亲常书鸿对她要求严格,要求她从客观临摹入手,将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代表窟的重点壁画全面临摹一遍,并在临摹中准确把握历代壁画的时代风格,理解其内容与形式、民族传统与西域影响的关系。于是在大漠荒烟中,她完成了自己艺术人生阶段没有学历的学业,这份扎实的童子功,练就了她的造型能力,令她受益终生。
她为现场观众特别介绍了自己当时临摹的敦煌西魏285窟的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并引导观众了解该如何研究敦煌壁画,“我们研究敦煌壁画,一个是要看它的内容,另外壁画反映了当年的人物,表现了当时的习俗和当时的环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艺术表现方法。所以,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一代一代地去学习。”,

“人文清华”讲坛 | 常沙娜:永远的敦煌-1.jpg

演讲现场



结识林徽因,走上设计之路

“人文清华”讲坛 | 常沙娜:永远的敦煌-2.jpg

演讲现场



常沙娜先生还动情地回忆了她设计生涯的引路人林徽因先生。

1951年春季,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她协助父亲筹办“敦煌文物展览”,在展览上,与梁思成夫妇结缘,他们破格将她安排到清华大学营建系当助教,跟随林徽因,对中国传统图案的继承、创新和在新时代的运用进行探索性研究。在林先生的指导下,她开始大胆地将敦煌元素糅进北京特种工艺——景泰蓝中。“从那儿以后是林徽因先生决定了我终身献身给艺术设计和教学。”

敦煌花开,传统与现代设计

    崭露头角: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顶灯化用敦煌藻井

常沙娜先生向观众详细描述了她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顶灯,以及她从中学到的宝贵经验。“我们的工程师叫张镈,我永远忘不了他。他说沙娜你这个图案很好看,但是你要注意你的设计要跟我们宴会厅的功能相结合,要把通风口、照明结合起来。没有照明、没有通风口,你设计的再漂亮也没有用。我就把敦煌的藻井图案和照明元素结合起来。张博最后很满意。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又跟功能相结合。从那儿以后给了我一辈子重要的启示,设计不是一个人完成的,不是一个人签个名、盖个章,谁谁谁做的,一定要合作共赢,要共同完成。我知道了搞设计要跟时代、传统、大自然、生活所需相结合,要跟材料相结合。所以设计不是想怎么弄就怎么弄,这一点很重要,要好好地学习。

“人文清华”讲坛 | 常沙娜:永远的敦煌-3.jpg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


    中西融汇:宣武教堂彩色玻璃窗大胆创新

常沙娜先生在现场特别介绍的第二个作品是20世纪90年代为北京天主教南堂,即宣武教堂,设计的彩色玻璃窗。

“他(神父)说这样,你用葡萄、用麦穗进行设计,葡萄代表红酒,麦穗代表面包,你用这个东西来组合。我就按照这个思路用隋代的一个图案来表现,用玻璃镶嵌,将葡萄和麦穗结合起来组成了这样一个玻璃物品。神父所在的天主教堂很满意。所以,我们搞设计,我们学习传统,要跟现代相结合,要好好地研究,没有研究,不了解就没有办法创新。

“人文清华”讲坛 | 常沙娜:永远的敦煌-4.jpg

宣武教堂彩色玻璃窗


    凤凰涅槃:志莲净苑佛像再现敦煌盛唐彩塑

常沙娜先生也特别介绍了自己为香港志莲净苑设计的佛像。

“那个师父跟我说我们香港是艺术沙漠地带,艺术没有好好地发展,希望通过你,把敦煌的佛像给运用起来。我就很用心,我把敦煌唐代的45窟、328窟,两个窟盛唐的佛像组合在一起。盛唐是唐朝最繁盛的时代,用色是非常讲究的,我给它恢复了起来。当时主要色调是石青、石绿、土红、土黄。装饰起来是深中浅,深的放在中间,与浅的组合在一起。每一个图案不是绿就是绿,蓝就是蓝,而是分深中浅。这样弄出来很丰盛,很漂亮。

一共前前后后搞了五年。但是2008年我得了病,得了乳腺癌,做了手术,停了一年。但是我在化疗、放疗后回到家,特别安静,放着我很喜欢的喜多郎的音乐《丝绸之路》,我就把佛像服装的图样画出来,这个创作对我身体的恢复也很有帮助。然后就拿到香港,他们看了特别高兴。跟搞木雕的师傅一块商量,把服装、色调、图案都按照我画的分深中浅的形式表现,还有背光都雕刻出来。所以完成以后他们特别满意,说在香港再现了敦煌唐代的佛祖。当然它是一个佛教的寺院,但是从艺术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非常讲究的。

人物的身份不一样,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搞设计,一定要按照它的功能、它的主题来设计。这组彩塑,释迦牟尼在中间,两个弟子文殊、迦叶在两旁,组合在一起。现在你们去志莲净苑看,专门搞了一个大堂摆放这组彩塑。我们传统的佛教艺术在香港再现了,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再现。”

“人文清华”讲坛 | 常沙娜:永远的敦煌-5.jpg

演讲现场,背景图片为志莲净苑佛像



不要浮躁,对敦煌要开展专题性研究

在谈到敦煌的研究与保护时,常沙娜先生强调要对敦煌做专题性研究。“敦煌方方面面可开发、可研究的东西很多,包括建筑、音乐、乐器、舞蹈、服装等,很多,都是专题性的。包括历代的山水怎么表现,植物怎么表现,动物怎么表现,要进行专题的研究,不能笼统。所以,我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这个问题上研究好了开发出来,再重建,这是搞活,而不是动了原来的东西。”

她同时也批评了现在研究敦煌的一些浮躁病:“我担心现在在敦煌,扎扎实实地在那里真正地去研究获得的成果还是不够,很多时候就是看一看、晃一晃以为就够了。有的艺术家画的《敦煌印象》,我一看那哪叫敦煌印象?有些就是草草几笔,说是“印象”,这是不对的。还是要扎扎实实,不要太浮躁。所以我强调一定要好好地下决心吃苦耐劳,在那里好好研究、好好学习。学儿问、问而学,有了真正的感受和感悟之后,按照需要去设计。中国特色的东西一定要好好运用,敦煌也就一千多年,我们还有五千年的历史。所以方方面面都要扎扎实实刻苦用心去研究,有了真正的感悟,有了本事再加以运用,这就好了。”

“人文清华”讲坛 | 常沙娜:永远的敦煌-6.jpg

演讲现场



殷切叮咛,设计界不要丢了传统文脉

常沙娜先生认为如今的艺术教育缺少扎实的功夫,特别是学生大多用电脑制图、拼贴,手工活越做越少。所以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更注重扎实的“工匠精神”。“我觉得要大批生产产品的话,那是需要高科技的。但是你的感受、你的设计思路,要是没有自己亲手画或者亲自感悟,那是不行的。先要有来自内心的感悟。

面对到场的年轻人,她结合现场展示的自己的花卉作品,提醒大家要学习大自然,指出“传统和大自然的形式一样很重要,能使我们的图案设计更加丰盛”。同时语重心长地强调“不能丢了传统文脉”,要坚持深入学习继承传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现在盖的都是高楼大厦,都没有特色了。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要实用。比如人民大会堂,功能很重要。光是图高是不行的,像我们原来在光华路的工艺美院,现在盖了一个500米高的所谓中国尊,这个算是中国的吗?名字叫中国尊,中国尊那么高,远看像个大烟囱,要个500米高的大烟囱?不能这样,不能追求这种高高的建筑。所以我们现在要的是真善美,不要假的丑的。我们要实事求是。前段时间中央也强调我们的思路要实事求是,面对现实,而且要跟传统相结合,跟特色相结合。”

“人文清华”讲坛 | 常沙娜:永远的敦煌-7.jpg

演讲现场观众席



人生寄语,生命不息,跋涉不止

“人文清华”讲坛 | 常沙娜:永远的敦煌-8.jpg

演讲现场,小观众送给常沙娜自己手绘的敦煌元素丝巾



在演讲结束前,常沙娜先生说:“我一辈子什么都经历过。我出生在法国,在文化大革命也挨了斗,说我是资本主义小姐,生在法国,在美国留学。但我爱我的祖国,我的老前辈也爱我们的祖国。每个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多种多样,弯弯曲曲,苦的、乐的什么都有。我也经历了很多不幸的事情,我先生走得很早,我也得过病。我现在已经89岁了,但是我还是依然很乐观。就像我父亲说的那句话,‘生命不息,跋涉不止’,能做什么就继续做什么,高高兴兴的。所以这样心情就很痛快。”

她特别鼓励年轻人要有思想准备,要奋斗,要面对现实,好好地干,为国家、为专业一直奋斗下去,而且要爱国,要为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
演讲在常先生演唱的两首法语儿歌中结束,这位永远的敦煌少女以她永远的纯真感染了每一位。
本次演讲,现场观众反映热烈,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
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北京电视台、凤凰网、网易教育、网易艺术、腾讯新闻、搜狐文化等媒体的记者到现场进行了报道。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搜狐千帆直播、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对活动进行了在线同步直播。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思想传播活动,推动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
讲坛于2016年1月10日在新清华学堂正式开启以来,已举办20场演讲,此前文学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历史学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晖、国际关系专家阎学通、国家高端智库国情专家胡鞍钢、心理学家彭凯平、经济学家李稻葵、法学家崔建远、教育家谢维和、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著名影视评论家尹鸿、公共管理专家薛澜、科学史家吴国盛、文字学家黄德宽、经济学家白重恩等知名清华人文学者,和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奖作家清华校友郝景芳都曾来到讲坛分享灼见,与听众交流。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6826368562799580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20 08: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老师是我们年青一辈人学习的榜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20 08: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美术馆的临摹,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20 08: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杜沙,怕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20 09: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设计界的菜鸟深有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20 09: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20 09: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5-6 07:48 , Processed in 0.07267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