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429|回复: 0

他政绩卓著 朝廷:升迁重用!20000百姓挽留 他的选择令海瑞敬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5 17: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历史的女人——第568期)自古以来,当官的都想越大越好,当了县官想州官,当了州官还想进朝廷,进朝廷就想当丞相,甚至当皇帝。没有人想一辈子就当个七品芝麻官。而且基本都想升官升快点。这很正常,这也是上进的一种表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官当大了,也就更容易施展自己的报复,也更容易造福于民。同时呢,也能让自己得到更的大好处,至少会让自己名气更大。

他政绩卓著 朝廷:升迁重用!20000百姓挽留 他的选择令海瑞敬佩-1.jpg



但是历史上有一个人,此人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在他当州官任职期满后,更因政绩卓著,朝廷下旨升迁重用。可是他治下的百姓都不想让他走,苦苦挽留,多达20000人联名向朝廷上书,让他继续留下当州官。面对朝廷的高官厚禄和百姓的真心诚意,这位州官深受感动,于是放弃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升迁机会,继续留任当这里的州官,直到去世都没有离开此地。他死时,老百姓为他送葬的队伍排了10里长!他被后世誉为古代史上的第三清官,被传为美谈。他的选择也为他赢得了千载好名,令海瑞都敬佩不已。那么此人是谁?难道他真的会为了百姓的挽留而放弃自己的前程?欲知详情,本回分解。

还真有这人。他就是史上三大“青天”之一,仅次于包拯和海瑞的,被誉为古代第三清官的况钟。况钟(1383年-1443年),字伯律,号龙冈,江西靖安人。况钟一生颇有传奇性。他虽自幼家贫,7岁丧母,但他酷爱读书,胸怀大志,也是被父母寄予厚望,想博取功名的。不过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被认为是明朝学历最低的官员。为何?是这样的,当况钟23时,有位叫俞益的县令看中了他的文才和人品,于是想让他到县衙里当书吏,相当于给县官当秘书。搁平常人,岂不是美事,可况钟是心怀天下的人,并不对此事感兴趣,他的父母也不愿意,认为干个县官的秘书没什么前途。但县令俞益说服了他们。

俞益说,“自古以来,从书吏起家的人很多,比如汉代的萧何、曹参,还有唐朝的孙伏伽和张元素等,他们后来都干成了一番大事,甚至做到丞相,不要小看了这个职位,只要你干得好,照样前途远大!”于是,况钟就跟了县令当了一名书吏。这也许是好事,如果参加科举,也未必就能很顺利进入仕途。

况钟给县令当书吏时兢兢业业,办事能力很强,所以在其9年任满后,县令俞益便向他的好友,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推荐。吕震对况钟面试以后,觉得他是个人才,于是就让况钟见了皇帝,即永乐大帝朱棣。做为一个县级书吏能见皇帝,况钟的运气确实不错。

永乐十三年(1415)春,况钟被明成祖朱棣的召见。我们知道,朱棣这人向来不喜欢读书人,他掌权之后就杀了许多读书人,比如方孝孺等,尤其对书吏这种职业的人很讨厌,认为这些刀笔吏都是一帮“知利不知义”的人。但当他见了况钟之后,发现况钟博学多才,人品端正,颇为欣赏,就破例录他为礼部六品主事(正六品官职)。况钟在礼部这个职务上一干又是9年,期间任劳任怨,成绩显著,极得朝廷赏识,仅皇帝的奖赐就有31次之多,所以他就被升为礼部仪制司郎中(正四品)。

不过况钟真正步入人生辉煌期是在宣德五年,即1430年担任苏州知府时开始。这年,况钟受当时吏部尚书蹇义的推荐,明宣宗朱瞻基特选他担任苏州知府。他被后人推崇的就是三任知府,每一任都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被称为“况青天”,以至于他被朝廷调离升迁时,被百姓极力挽留,想走都走不掉。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况钟是如何当好这个知府的,都做了那些大事好事。

况钟一任苏州府,办了四件大事,使他有了“况青天”之誉。

当时的苏州是全国最富庶的州府,但也是最难治理的一个地方,号称“天下第一剧繁难治”,针对此,况钟到任后办了几件大事。因为苏州的贪官酷吏很多,况钟到任后,他们都不服气,所以况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拿酷吏开刀。

他一上任假装对政务不懂,便询问左右,这件事怎么办?大家都给他出主意,他就按这些人的建议去办。这些官吏都非常高兴,认为新来的知府软弱无能,愚蠢可欺。可是三天后,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先前有事应该做,你们不让我做;有的事不该做,你们强迫我做。好了,原来你们平常就这样办事的?就这样糊弄老百姓吗?就这样应付朝廷吗?这叫欺上瞒下,贪赃枉法,其罪当诛!”于是,他还把皇帝所赐的敕书当众宣读,其中有“属下官员有作恶害民的,可以抓捕送到京城”的话。这些酷吏听了都大惊失色。况钟对这些贪赃枉法的人一个不留,全部治罪,情节特别严重的6个贪官酷吏立刻处死。况钟这一招,果断而有效,狠狠地打击了苏州府官场上的歪风邪气。

他政绩卓著 朝廷:升迁重用!20000百姓挽留 他的选择令海瑞敬佩-2.jpg



况钟做的第二件事是减免苛捐杂税,给百姓减负。

况钟上任后发现,苏州有大规模的人口逃亡和土地抛荒等现象。经调查,原来是苏州府的税粮过重,百姓经济负担过于沉重引起的。苏州府的税赋繁重是有历史原因的。元朝末年,苏州府、松江府等地都是起义军张士诚的势力范围。在朱元璋起事的过程中,张士诚以苏州府为根据地,曾与朱元璋展开过激烈争斗。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便拿苏州府泄愤,加重了这一地区的田赋,张士诚死了,却让老百姓背锅。比如,当时苏州府负担的夏税秋粮有281万石,而全国的夏税秋粮总数才为3000石左右,耕地面积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的苏州府,却要承担全国税赋的9.4%!

这简直太不公平了。于是况钟就上奏朝廷请求核减苏州府重赋,但被户部驳回不准。他一再上疏,指出如果不减,“仍照旧额征粮,有违恩命,抑且失信于民”。经过多次上奏力争,终于得到明宣宗批准,从而大大减轻了苏州府百姓的负担,使百姓终于松了一口气。

还有,明朝廷曾经向江浙征派三梭布八百匹,分配的标准很不公平,浙江省十一府只派布一百匹,而苏州一府却要负担七百匹。况钟对于这些不公平的摊派,都上疏据理力争,为苏州府的百姓讨还了公道。

况钟还解决了一个“借马”的古老的问题。在洪武、永乐年间,因为江北诸驿马匹短缺,朝廷下令苏州府暂借马匹给江北饲养,前后共借400多匹,说好三年为期归还,没想到过了三十多年,不但没有还马,马匹还有死亡的,原出借者还要再购买补齐,引起民愤较大。况钟上奏朝廷要求江北驿站归还苏州府的马匹。直到两年后,这段拖了三十年的麻烦问题才算完结。苏州府不仅收回了借出的马匹,也使苏州府的百姓减去了一项沉重的负担。

况钟上任后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处理疑难案件。

况钟来苏州之前,前任知府对许多刑事案件不做了结,积累了许多悬案,还造成不少冤假错案。况钟上任后,立马着手处理这些案件。苏州府管辖七个县,况钟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审问案件,不到一年,他便亲自审查过1120名重囚犯,了结了所有悬案,为民伸了不少冤情,他也因此被称为包龙图再世,又被誉为“况青天”。明冯梦龙写的《警世通言》里有一篇《况太守断死孩儿》,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况钟做的第四件事是整理军籍。

明朝军人实行世袭军籍制。比如在卫所当兵的死了或逃亡了,要在原籍选取他的子弟或孙子补充。这种做法很不得人心,因此,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出现了不少士兵陆续逃亡的现象,弄得军籍非常混乱。宣德三年,朝廷派御史李立到苏州府来清理军籍。李立为向朝廷邀功,将很多无辜的百姓定为军籍,遭到许多人反对,经常闹事,甚至闹出了人命。他们的所作所为激起很大的民怨。况钟到任后,就有一千多人因被枉断军籍而请求况钟伸冤。况钟经过仔细核查,随后将李立等人的罪行上报给朝廷。明宣宗震怒,免除了苏州府内160多人的军籍,并核定1240人充任军籍只限于自身,其子孙恢复民籍。况钟又采取了有效措施,杜绝清理军籍过程中存在的欺瞒现象,使这项工作达到公正合理。

况钟任苏州知府以来,整顿吏治,核减税粮,废止多项苛捐杂税,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难题,处理大案要案,为民伸冤,很得民心。苏州府百姓都很爱戴他,称他为“况青天”。就在况钟踌躇满志,继续想大有作为的时候,他的继母何氏在原籍靖安去世。宣德六年(1431)三月,况钟不得不回原籍为继母守孝。

按照大明礼制,况钟必须回靖安原籍守丧三年,孝满才能出来做官。可是苏州府老百姓太舍不得况钟走了,这一去三年,实在受不了。于是苏州城有二千多人联名向巡按御史请愿,请求朝廷批准况钟缩短“守孝”期,提前回来任职。苏州人民还编了首歌谣:“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并把这首歌谣抄在纸上,贴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

苏州府的长洲县还有三万多人联名向朝廷上书,请求朝廷让况钟回到苏州任职。明宣宗朱瞻基顺应民意,对吏部的官员说:“老百姓的请求,就满足了他们吧。让况钟再任苏州府知府!”于是况钟就提前回到苏州府,开始了他在苏州府的第二任期。

况钟二任苏州府,做了许多大事,这里说三件有代表性的。

第一件是兴修水利。况钟是在宣德七年(1432)再任的。就在这一年的四月,苏州府连降暴雨,7000多顷良田被淹,大小村镇房倒屋塌,不少河流决堤。况钟直接下基层,和各县官员组织救灾,甚至到抗洪救灾第一线亲自指挥。在指挥老百姓自救的同时,还向朝廷详细反映灾情,请求国家的救援。灾情过去之后,他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预防洪灾的方案,并予以实施。苏州府区域内,河湖密布,水田地势低洼,而且面积太大,每块水田都有三千到七千亩,不仅车水灌田十分困难,对于洪灾也不好防范,况钟就命人将水田都改小到五百亩左右,并且在田地旁开一道水渠,和河道相通,这样灌溉和抗旱排涝就都容易多了。从此,苏州地区的旱涝灾情大大减少。

第二件事是兴建农仓。

虽然宣德七年春天苏州府发生了比较大的水灾,但由于抗灾工作到位,苏松等地当年的秋粮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收成。况钟就带领百姓兴建农仓,储存粮食,农仓的存粮最多时曾经达到过六百九十万石。宣德八年(1433),苏州府又发生了大面积的旱灾,130多万人受灾,这些农仓的储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宣德九年(1434),苏州府再次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由于农仓存粮充足,灾民也都得到了救济。况钟在苏州府任期长达十三年,虽然期间苏州地区发生了各种灾情,但是灾民没有饿死的。这一点应归功于况钟未雨绸缪的建良仓举动。

第三件事是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况钟虽然是书吏出身,学历很低,但他却很重视教育,广建学校,培养人才。苏州府所属各县的学校大都狭窄阴暗,容纳不了多少生员。宣德九年,况钟自己筹集经费,没有向百姓摊派任何费用,仅用半年时间,就重新选址将吴县的儒学重建起来。接着况钟又大规模地扩建了苏州府的儒学。

况钟对读书人十分尊重,经常慷慨资助那些家贫的书生,也大力向朝廷推荐品学兼优的青年儒生。曾经有一个叫邹亮的儒生,很有才学,向况钟表达了希望能被其推荐的意愿,况钟经过了解,肯定了此人的才学。可这时,他收到了诋毁邹亮的匿名信。况钟认为写匿名信的人是没有真实证据的,他为何不当面来说?于是他毫不理会,立刻写了奏章,向朝廷推荐邹亮。邹亮果然是个人才,他以布衣从九品的吏部司务做起,后来官一直做到监察御史,很有能力。他被后世称为明代“景泰十才子”之一。况钟慧眼识人,功不可没。

况钟三任苏州府 鞠躬尽瘁,两袖清风;与世长辞时,百姓送葬队伍长达十里。

况钟在苏州府9年任期满后,按例应上调朝廷,再说他在苏州府政绩优秀,口碑甚佳,使满朝文武皆服,连皇帝也由衷赞叹,于是决定对他上调朝廷重用。这是众望所归。同时,这也是况钟从地方到中央晋升的绝佳良机,把握好完全可以成为朝廷重臣,甚至位极人臣。但此时,他的命运似乎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由于况钟在苏州府太得民心了,苏州百姓从未见过这样清廉而能干的父母官,百姓们实在不舍得让他离开,于是大家决定挽留。最后以苏州府绅士张翰为首的20000名苏州百姓(也有资料说是80000百姓,这里取保守数据),联名向直隶巡抚按察使张文昌上书,恳请转奏朝廷,乞求况钟连任。我们不让况青天走,我们要让他在我们苏州干一辈子!

面对苏州府老百姓的一腔真情,面对成千上万父老乡亲们的苦苦挽留,况钟大为感动,“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这一生当官终究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难道是为了个人荣辱得失?不,我当官就是为了给老百姓做主,为民谋利!如果做不到这些,那么当官还有什么意义?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于是况钟痛下决心:留下!既然大家看得起我况某,我况某绝不辜负了大家的厚爱!况钟这辈子不走了,死也要死在苏州府!

说到做到,况钟谢绝了朝廷给他的升迁的机会,继续留任苏州府。明英宗朱祁镇对于况钟的想法也予以赞叹和支持,随后正式下旨,命况钟“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这是自明朝建国七十余年来所没有的规格和礼遇,是皇帝对况钟卓著政绩和良好操守的褒奖。于是况钟在苏州的第三任开始了。

经过况钟多年精心治理,苏州府呈现出吏治清明、物阜民丰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公元1443年,况钟卒于苏州任所,享年60岁。他死后,老百姓罢市痛哭。他的灵柩从运河运回故里时,老百姓组成的送葬队伍长达十里,杭州十里苏堤之上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运载况钟灵柩的船中,没有一件值钱东西,“惟书籍,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

他政绩卓著 朝廷:升迁重用!20000百姓挽留 他的选择令海瑞敬佩-3.jpg



况钟三任苏州府,兢兢业业,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他为官清廉,史载他“三餐佐饭,仅一荤一素;身居简室,未铺设华糜之物”。况钟在1439年,赴北京考绩,朝见皇帝,临行前,和百姓们告别时,曾作诗两首,其中一首这样写到: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这首诗可谓对况钟清白一生的最佳概括。

况钟不仅自己为官清廉,生活简朴,而且对儿子要求也很严格,他曾在自己的诗作《示诸子诗》中说自己“虽无经济才,沿守清白节”,并且告诫他的儿子“非财不可取,勤俭用无竭”。况钟生前清贫,死后薄葬,没有任何奢饰品陪葬。况钟墓在上世纪十年浩劫时,被红卫兵挖掘,结果众人大吃一惊,发现他的墓内除随身几件衣服和一根发簪外,竟一无所有!

况钟历来被认为是古代三大“青天”之一,其知名度仅次于包拯包青天和海瑞海青天。但海瑞也曾对况钟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况钟,“胜作十年救时宰相”。况钟做为一位地方官,居然能过十年宰相,而且还是救时救世的宰相,可见况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他这辈子把官做到这种地步,值了,可以笑煞古今多少贪官污吏了!(文/一米暖阳)

(参考史料《明史-海瑞传》等)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6410483253342376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15 05:24 , Processed in 0.06707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