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483|回复: 3

古代名人养生要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7 18: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名人养生要方-1.jpg

苏轼的养生要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和美食家。苏轼生平历经无数苦难,但他随遇而安,面对恶劣的处境能始终保持开朗、豁达、大度、恬适的心态。在他被贬谪黄州时,生活困苦到只能吃野菜的地步,却仍能津津有味地创作《菜羹赋》。据记载,苏轼在晚年依旧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尽管处于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他仍活到了66岁。在那个年代,这个寿命算是较高的。与在顺境生活中获得高寿的人相比,他的长寿更具有养生方面的意义。除了保持豁达的心态以外,苏轼最重要的养生秘诀就是长期按摩足底的涌泉穴。他曾说,“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古代名人养生要方-2.jpg

苏轼按摩涌泉穴的步骤为:盘膝坐于床上,凝神静心,双目紧闭。先以右手托住右足踝,使足底朝上。再用左手掌根的小鱼际肌或拇指的指腹在右足足心的涌泉穴处做上下、左右的摩擦推揉,应连续揉搓200次左右,一直按摩至足心发红温热为止。随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左足的足心。
古代名人养生要方-3.jpg

孙思邈的养生要方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活了120岁(民间尚有其他说法),被人们称为“药王”。他在年幼时体弱多病,曾有“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的经历。因此,他在十八岁时立志学医。到中年以后,孙思邈开始经常使用艾灸的方法为自己进行调治。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中说,他经常用艾火“遍身烧”,而灸得最多的穴位,就是位于小腿上的足三里穴。孙思邈长年累月地使用艾灸足三里的方法进行养生,因此到了90多岁,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时,仍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
古代名人养生要方-4.jpg

孙思邈艾灸足三里穴的具体方法如下:将艾条点燃,悬于足三里穴上方2~4厘米处。然后将艾条呈上下鸟雀啄食状或左右打圈旋转状对足三里穴处的皮肤进行灸灼,可每次灸灼15~30分钟,至皮肤有较强烈的温热感为止。在艾灸的过程中,若燃烧的艾条上附有较多的艾灰,应及时将艾灰弹落,以避免其脱落烫伤皮肤。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寸处。将膝关节弯曲成直角后,从外膝眼往下量4个横指的距离,再从胫骨前嵴向外侧量1个横指的距离,即可找到此穴。
古代名人养生要方-5.jpg

陆游的养生要方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得享85岁的高寿。据文献记载,他对食粥颇有研究。陆游在晚年曾因肾气渐亏、肝阴不足而出现了两目昏花、眼力不济的情况。就在那时,他开始经常服用以枸杞熬制的粥进行调治。根据自己的养生经历,他留下了“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及“雪霁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等关于食粥养生的诗句。
古代名人养生要方-6.jpg

米粥清淡可口、容易消化、极富营养,并具有生津益气的功效。中老年人(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中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功能和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会逐渐减弱,因此最适合食粥。北宋文学家张耒在《粥记》中说,“每日食粥,所补不细,又极柔腻,最为饮食之妙诀。粥可实五脏六腑之气,且能逐热,一饮汗尽,二饮热去,三饮病已。”清代的医学家王孟英更将粥誉为“世间第一补物”。中医认为,枸杞味甘、性平,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止咳的功效。取枸杞为食,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久服,轻身不老”的上品药材。在“龟龄集”、“龟鹿膏”、“二仙胶”、“七宝美髯丹”等中药长寿方中,均可见到枸杞的身影。临床研究发现,枸杞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磷、铁等丰富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具有降血压、降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改善肝功能、心肌供血、兴奋大脑和性神经等多种功效。
古代名人养生要方-7.jpg

陆游所服枸杞粥的制作方法为:取粳米150克,枸杞30克,糖适量。将粳米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用大火煮沸数次,再将枸杞和糖倒入锅中,用小火熬煮至粥呈糜状即成,可随意服用。

________________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

水煮历史微信号:shz100_com(长按此键可复制)

<打捞麻辣鲜活的历史细节>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21581739246380697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7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态最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7 18: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条件比今天好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7 18: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的智慧,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13 12:11 , Processed in 0.06694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