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563|回复: 2

平朔考古的带头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0 01: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朔考古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为配合中美合资建设的平朔露天煤矿而开展的长达20余年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这是山西省继60年代在侯马晋国遗址考古“大会战”之后,又一次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聚集全省力量进行的大型考古发掘项目。从1982年9月开始发掘以来,在朔县(今朔城区)和平鲁县(今平鲁区)境内先后发掘古墓葬3300余座,出土文物19000余件。其发掘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出土文物之多,为国内少见。当年主持和参与平朔考古的许多老同志,如戴尊德、朱华、张畅耕、信立祥、杨林、曲盛瑞、雷云贵、支配勇、宁立新、马昇等,如今都是知名的考古学家和文化学者,我在这里摘其点滴,回忆他们开拓平朔考古工作局面的故事。
平朔考古的带头人-1.jpg

张畅耕、信立祥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领导在平朔现场

1982年3月25日,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在北京签署了合资建设安太堡露天煤矿可行性研究的协议。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引资项目,投资总额达8亿美元,在全国引起高度关注,更像一声春雷,唤醒了平朔这方古老的黄土地。原雁北行署对该项目予以积极的支持和配合,为了做好区域规划工作,安排张畅耕同志参与文物环境的调查评估。

张畅耕先生是雁北地区文物考古工作的开拓者,是我省著名的考古专家和辽金史专家,曾任雁北文物工作站站长和大同市考古研究所所长。作为雁北“文物通”,他敏锐地认识到如此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工程必然涉及到当地文物的保护问题。他会同朔县文化局雷云贵局长,赶到煤矿生活区选址的北旺庄进行文物资源调查,从而确认这里是一处大型汉代墓葬遗址。凭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立即通过行政渠道上报文物保护的紧急情况,同时利用正在北京参与应县木塔辽代大藏经整理、研究项目的契机,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领导李世英、胡德平同志作了汇报,希望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重视和支持。据说,胡耀邦同志得知情况后,要求在建设最大的露天煤矿的同时,也要把文物保护做成最好。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山西省文物局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安排朱华、宁立新同志赶到当时设在大同矿务局的平朔露天煤矿筹备处,向建设单位通报了平朔生活区规划区域内埋藏大量古代墓葬的情况。然而,长年从事基本建设工作的筹备处工作人员却不以为然,认为生活区占地都是平地 ,不会有墓,第一次谈判失败,第二次洽谈也未成功。第三次谈的结果是:同意文物部门先进行局部试掘,如确认有古代墓葬,再做定夺。

实事求是的讲,在80年代以前,雁北地区开展的考古工作确实不多,绝大多数人不知考古为何物。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吧:1982年9月,我们按照协议,由朱华同志带队,宁立新、石卫国、张童心等人会同朔县文化部门在先期钻探的基础上,对7座汉墓进行试掘。在朔县最大的百货商场购买发掘用品后,售货员在付款发票的单位栏下,工工整整写着“烤骨队”三个字。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这张票据应当成为文物了。
平朔考古的带头人-2.jpg

首次发掘工作十分顺利,出土了200 多件器物,既有常见的陶壶、陶罐、铜鼎、铜镜、铜灯,弩机,又有罕见的四神铜染炉、骨雕器、汉白玉虎镇等,第一次揭开了北旺庄汉墓群的面纱。张畅耕同志陪同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的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平朔露天煤矿的领导和工程师们目睹了这批出土文物的发掘过程,感到神秘惊奇。他们认可了文物部门的文物考察报告,并随即应文物部门的建议,邀请洛阳文物钻探公司对生活区进行了全面普探,又发现汉代墓葬315座。1983年3月1日,省文物局从全省抽调考古骨干50余人,组建了平朔考古队,戴尊德同志任队长,朱华、张畅耕、解廷琦、杨林等同志任副队长,正式开始大规模汉墓发掘。平朔生活区的考古工作,一直持续了3年多时。1985-1987年,考古队委托平鲁县文化局局长支配勇在露天煤矿生产区开展考古调查,随后在井坪南梁的采煤坑口和排土场,又发掘了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墓葬近300座,出土了大量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珍贵文物。随着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出土,各种有关的神奇传说,在民间不胫而走,着装时髦的城里人,罩着首幞的小脚女人,干部和农民,职工和军人,老外和翻译,象赶庙会一样,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古墓发掘现场。平朔考古唤醒了人们对两千年历史的追忆,也培养锻炼了雁北地区文物考古的基干力量,奠定了此后大同、朔州文物考古的基本局面。也许,这正是张畅耕先生的功绩和初心。
平朔考古的带头人-3.jpg

山西省文物局、山西考古研究所专家在平朔工地


平朔考古队首任队长戴尊德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考古学家,长期担任省考古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为人谦和,不急不躁,经验丰富,耐心细致。平朔考古队的专业干部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省市县数十个文博单位,人数最多时达70多名,这还不包括二、三百名聘雇的技工和民工,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发掘质量、文物保护、后勤保障、安全保卫等等,头绪繁多,缺一不可,工期紧、任务重,责任大。戴尊德先生大将风范,举重若轻,发扬民主,从善如流,充分发挥来自北京、省市县各位副队长的不同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凝聚各级文物部门、当地行政部门和建设单位的支持和理解,使考古队成为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特别能战斗”的大家庭,顺利完成每一期的考古发掘任务,为工期十分紧迫的基本建设工程充当着“开路先锋”。平朔考古坚持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两重两利”原则,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日益兴起的配合工程建设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积累总结了许多成功经验,引起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香港《文汇报》等先后报道了平朔汉墓的发掘,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山西电视台拍摄了《朔县汉墓发掘》专题片。国家文物局领导赞誉平朔考古是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典范,平朔考古队获得了文化部授予的“文物保护先进集体”荣誉表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担任了平朔考古队顾问。著名考古学家苏秉奇、徐苹芳、张忠培等亲临朔州指导工作,许多外国友人和专家学者多次到平朔考古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平朔考古的带头人-4.jpg

戴尊德先生好职工一起学习


戴尊德先生不计名利,心胸宽广,提携后进,高风亮节。他在主持发掘工作期间,积极鼓励考古队员开展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支持、帮助大家撰写发掘简报,而他从不署名。《文物》月刊先后发表了信立祥、雷云贵、屈盛瑞执笔的《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简报》,屈盛瑞执笔的《山西朔县西汉并穴木椁墓》,雷云贵执笔的《西汉雁鱼灯》,宁立新执笔《山西省朔县赵十八庄一号汉墓》,支配勇执笔的《山西平鲁上面高村西汉木椁墓》,以及90年代发表和出版的《平朔地区十年考古综述》、《平朔出土文物》图册,都包含着戴先生的劳动和心血。特别令人感佩的是,当90年代以后,考古队多数骨干成员因工作另有安排渐渐离开了平朔,戴先生却不顾年老体衰,坚守平朔考古第一线,继续整理、研究发掘资料,编写发掘报告,直到先生因病离世之后,我们才看到已经装订成十数厘米厚、数十万字的报告初稿,怀念与敬佩之泪潸然而下。
平朔考古的带头人-5.jpg

作者及山西省文物、考古专家在一起


平朔汉墓考古发掘,是继上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等人在河北北沙城、山西古城堡一线的“长城地带”进行发掘后,第一次由中国人进行的大规模汉墓发掘。平朔汉墓的发掘和研究,为北方长城地带汉墓分期断代建立了清晰的标尺和谱系,出土的大量炊具、酒具、生活用品、兵器、钱币、印章、生产工具、装饰品、文具、纺织品、农作物、动物骨骼等,为汉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民族交融的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出土的雁鱼灯、“宋子”三孔布已由国家文物局征调到国家博物馆收藏,四神铜染炉、成山宫行灯、铜镜、俳优镇、嵌贝铜龟镇、铜鎏银龙纹案足、玻璃璧、玉蝉、青釉壶、骨尺、铜带钩等,大多成为山西博物院和朔州市博物馆的重要展品。
平朔考古的带头人-6.jpg

作者和原山西省文物局局长在现场研究平朔出土文物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当年的朔县北旺庄汉墓群遗址,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繁花似锦的平朔生活区,平朔考古的骨干成员大都成为考古专家或文物部门的领导干部,许多已经退休,戴尊德、朱华等先生已经离开了人世。平朔考古并没有惊世的重大成果,但对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两利双赢”模式的建立影响深远。这篇简短的文字就算是我对工作的回顾和对师友的思念吧!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 宁立新 图\文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42266726346654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0 01: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朔考古全国有影响,规模大,任务急,发现多,保护了国家一批重要文物,培养了一批考古人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0 01: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赞][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13 10:01 , Processed in 0.06793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