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2146|回复: 0

汴京寻梦录——开封考古之旅(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5 10: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繁塔”与“三贤”

诗曰:塔影村光树半山,禹王台外望三贤;中原已逝风流事,且把鸦声作管弦。

繁塔在开封市区的东南,“繁”要读“bo”或“po”。先以为,旧时其地多繁姓,有繁台,故如此发音,后来查资料,才明白宋朝人是发不出“f”这个音的,所有的“f”音都读“p”或“b”,所以“繁塔”的名称居然是一个保留了一千年的古音。只是有点好奇,既“f”都读“b”“p”,那听古人说话一定很有意思,“你很烦”成了“你很婆”,“吃饭”会是“吃破”----这都不是问题,那“拂起你的面纱”变成“bo起你的”,“fuck”是不是要读“勃客”……

从地图上看,繁塔还是在市区,毗邻禹王台公园。我们沿着东城墙向南行,一开始还是城市的样子,一穿过铁路,又是农村,其“脏乱差”比昨天所见更甚。此地曰繁塔村,穿过村中的小胡同,繁塔就在眼前的土坡上,它粗矮的样子像个碉堡,被不高的围墙围着,墙外有几棵还算是古老的树,坡上则是新树杂立,可惜是冬天,老树新树都是一付凋零的样子。附近到处是垃圾,繁塔村像个拆迁村,几个村民好奇地望着我们这些远客,大概是“这地方有什么好看”的意思。繁台南面看似有个工厂,应是被拆迁了,一座破楼房上有几个挥镐的身影。北面是城区,灰暗的平房密密麻麻,偶尔有从高架铁路桥飞驰而过的白色动车,为这个城市划过一道难得的现代的痕迹。
汴京寻梦录——开封考古之旅(四)-1.jpg

繁塔周边的环境太差了,估计这几年整治了


这土坡就是繁台了。当年甚有名,原是很高的,宋石曼卿诗云“台高地迥出天半,了见皇都十里春”,可见一斑。宋人清明踏青喜欢来此,“繁台春晓”也是汴京八景之一。其实古今的变化也不必总去感慨,看多了也就习惯了。我们由塔院朝东的小门进去,有看门人,亦售门票,是日我们是唯一的游者。进门见塔为六角,四壁雕刻着无数小佛像,高三层,下粗上渐细,顶部为平台,立一小塔,甚为古怪。同行的王兄刚介绍一句“此塔的底部被埋在地下了”,看门人就站出来反驳,尽管王兄有资料证明,但在人家地盘,也不好说什么。此塔据说建于北宋开宝中(968—976),是目前开封最古的建筑,旧有九层,但千年沧桑之下,如今只剩下三层。至于塔是否有被泥沙埋下的部分,还真说不清,因为塔过去是在山上,洪水不一定淹过它,有资料说其底部被埋,未必是塔的主体部分。明人李梦阳言“明初铲王气,七级去其四”,这是指建文帝削藩废周王、削繁塔以“铲王气”的故事,看来当时已经变成七层。而只剩三层不美观,所以在塔顶砌了一个小宝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塔可以攀登,塔内有石砌的楼梯,颇陡,黑乎乎地,爬上去很费劲。每层的塔壁上雕满了佛像,多是宋人的作品,可惜不少佛头被敲掉了,也不知是毁于古代还是“文革”。由于无灯,只能借着从小门透过的外面的光亮欣赏,而笔者不通此道,只是看个热闹,倒是“敲佛头”的故事让我产生无限遐想。
汴京寻梦录——开封考古之旅(四)-2.jpg

汴京寻梦录——开封考古之旅(四)-3.jpg

繁塔内的佛教雕刻


比起这“碉堡塔”及其周边糟糕的环境,在东面与繁台相对的禹王台更令我神往。那是著名的“古吹台”,相传是春秋晋国音乐家师旷演奏的地方。当然,最出名的还是李白、杜甫、高适“三贤”的故事。那是天宝三年(744年),正是大唐盛世的顶峰,诗坛的新秀李白、杜甫同当时的泰斗级人物高适同游汴梁,登高赋诗,留下千古佳话。可惜的是,不能确定三位当时所作的诗,否则又是千古文坛佳话。李白没有关于吹台的诗作,而高适有《古大梁行》,咏的是魏王宫殿遗址和吹台。老杜则有追忆之作,《遣怀》中有句: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这倒是三人同游的确凿证据,《新唐书·杜甫传》记录这个故事,恐怕也是从此诗中挖掘出的。无论如何,吹台诗不能与老杜、高适、岑参、储光羲等《登长安慈恩寺塔》之名作而论,只能遗憾这三位大诗人辜负了开封,或者是开封没有保留杰作的运气。此外,明人的《东京遗迹志》和清人的《宋东京考》都说汉梁孝王的梁园也在此地,梁园固然有名,历代文人之胜地,《滕王阁序》中的“睢园绿竹”即指此地,然梁王的封地在商丘,不可能跑到开封建园,因此梁园在禹王台一带的说法是错误的,大概是后人将“梁王”和“大梁”想当然地联系上了,读史不可不慎啊!

今天的“三贤祠”也好,古吹台也罢,统称为“禹王台公园”,那是后来开封的水灾大了,明朝时建禹王庙镇水,遂改今名。然而,望着对面的“三贤圣地”,我们却由于时间的关系而不能至了。不过吹台也有可能是我们脚下的繁台,至少明以前的文献都认定这里。据说开封市正在规划此地的景区旅游,打算以繁塔为中心,建一个大景区,眼前的拆迁工作就是序幕。天幕昏昏,日色沉沉,无论是繁台还是吹台,都是残冬未了、野寂无人的景象,让人思古之余,又不免怀抱希望。咏不出“三贤”的作品,倒是想起了岑参游梁园的一首诗,借到此地,更能打动我这远客: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城市的兴衰”

诗曰:客来翻唱大梁歌,莫道兴衰凭一河;沙上年年春草绿,岂识人事更蹉跎。

一个城市的兴起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集合。地利是地理条件,人和是政治条件,只有“天时”有些虚,姑且用运气来解释吧!开封的兴起即如此。战国初,魏惠王从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未必是躲避秦国,而是有逐鹿中原的雄心,而开封这个张仪所言“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的地方,是符合当时的形势的。魏大梁城大致在今天开封市的西北一带,遗迹已难找了。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围攻大梁,引河水灌城,最终城陷魏灭,这是开封第一次辉煌历史的结束。随后的汉、晋、北朝时期,开封的地位下降,只是作为陈留郡的一部分,直到隋唐以后,随着大运河的兴修和使用,开封的地位才越发重要起来。

隋唐的大运河是经过开封的,由于它“襟带河汴,控引淮泗”的优越位置,在这条“国家命脉”上起到了一个枢纽的作用。由于关中地区不能自给粮食并依赖运河,在唐代的中后期,政治重心已随着经济的压力而东移,至五代时,选择汴州作首都已是历史的必然。不过,那时的开封作为中国的首都还具有临时性质,毕竟人们在感情习惯上更喜欢洛阳,而开封“四战之地,无险可守”的地理位置,让一些具有军事眼光的政治家心存疑虑,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一位代表。

赵匡胤是在洛阳长大的,对其有感情,但他更看重洛阳的险要地势——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地利的确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五代乱世,王朝短命,但有四个朝代都选择开封为都。而宋朝建立之始,赵匡胤的眼光和抱负自然不比前代,他提出建都洛阳是为帝国长远的利益而打算的。但他的想法受到了晋王赵光义为首的许多大臣的反对,原因就是洛阳没有粮食、不通运河,养不起“八十万禁军”,选择它,就是回到了唐代军事制度,会造成藩镇割据。这些理由是很现实的,即使赵匡胤仍然用国家的长久利益来应付,晋王的一句“在德不在险”又让他哑口无言。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开封作为东京,洛阳就变成西京,南边的应天府(今商丘)作南京,后来仁宗时与北方的辽国有领土纠纷,为了表示不退让,又将河北的大名府设为北京,这就是北宋的“四京”。

然而,国家的安全真的取决于“在德不在险”吗?大道理是不错,但后来征服辽、宋的女真人又有什么“德”?在历史上,野蛮征服文明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果北宋的首都设在洛阳,凭借地利,至少“靖康之耻”式的崩溃不会那么快,当然,这是假设了。不管怎样,出于“人和”的需要,“天时”垂青于开封,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城市,但它的王牌仍然是“地利”,不是固若金汤的城防,而是四海交通的枢纽。它必须感谢水——运河、汴河,这些水带来的便捷,成就了它的历史地位;它也必须敬畏水——它的命运最终决定在北面的一条大河的身上;它更必须诅咒水——那条无法控制的水,最终让自己走向了末路。

开封的命运转折在元代以后。宋、金以前,黄河的河道在封丘以北,距东京约50里,不影响城市的安全。但元代以后,河道逐渐南移,水患的威胁愈发严重。到了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决原武县(今黄河北的原阳县),向东南流经开封东北5里处,遂成大河,自此黄河与开封就如影如随了。洪武三十二年,大水首淹开封,随后就是常客了,仅从1390年至1410年,大水就6次灌城,这个城市已经不再适合当政治中心了。

黄河自古就是“害河”,但水患的记录,肯定是距今越近越频。它的危害来自于“悬河”特征,抛开黄土高原先天不足的地质条件,上中游地区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的林木稀少,也是重要的因素。史念祖先生著有《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一文,对此现象有很详细的考证,笔者不再赘述。总而言之,如果上中游的环境保护好些,近古以来下游的水患也会相对轻些。只是,“悬河”的泥沙不是一年积累出来的,环境恶化也非在一天内爆发;唐宋的破坏明清人受之,而其它朝代导致的恶化,又不知轮到哪代子孙倒霉了!
汴京寻梦录——开封考古之旅(四)-4.jpg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555988943344768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13 22:42 , Processed in 0.14067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