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556|回复: 0

中国历史上几次移民浪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 05: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喜欢看电视剧的小伙伴,对“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这些名词儿肯定不陌生。有好几部相关题材的电视剧,都在荧屏上火过一阵子。但您可能不知道,这些个民俗特色鲜明、方言脍炙人口的电视剧,背后反映的正是我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艰辛跋涉,成了我们现代人寻根问祖、感受地方文化的途径。

其实呢,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当中,移民现象早就已经很普遍了。到清朝乾隆年间,全国的人口就已经突破三亿了。您想想,人口密度这么大,资源又紧张,人地矛盾的尖锐问题肯定是避免不了的。大量内地的贫民们迫于生计,只好另寻他路。于是“走西口”、“闯关东”和“下南洋”,就成了近代规模最大的三次移民浪潮。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回事儿。
中国历史上几次移民浪潮-1.jpg

历史上的“走西口”,也叫做“走口外”,指的是山西、陕西等地的老百姓去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开垦耕地或者经商。虽然说“走西口”的这个“西口”具体指哪儿,历史上还一直争论不休。不过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最早的“西口”指的是今天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但因为“走西口”的人实在太庞大又太繁杂,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对“西口”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广义地说, “西口”可以泛指秦晋各地通往内蒙的各个通道。

那山西和陕西人为什么要北上逃难呢?据记载啊,清朝光绪年间,晋北地区反复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山西北部更是土地贫瘠,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晋北人不得已才纷纷到“口外”的内蒙谋生。所谓“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首山西土民谣说的就是这些“走西口”的饥荒难民们。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迁徙,在北部的忻州、雁北地区尤为明显。

从地理上看,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是重要的农牧分界线。相比山西、陕西的地少人多,口外的内蒙地广人稀。当地人出于各种需要,也主动招募内地百姓来开垦耕种。清政府出于移民和贸易等方面的考虑,也逐渐放宽政策,鼓励放垦蒙地、发展农业。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产生了从清初一直到民国时期,浩浩荡荡的“走西口”。

对于背井离乡的山西人来说,“走西口”更像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但对于内蒙古来说,这些人的到来给当地风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化,甚至改变了内蒙古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随着移民浪潮一浪接着一浪,蒙古地区逐渐形成了“农牧并举、蒙汉共居”的热闹景象。纷至沓来的山西晋商,也大大刺激了蒙古地区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发展。“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称赞的就是晋商的贡献,“复盛公”说的就是以乔致庸为代表的山西乔姓商人的商号。“走西口”也大大增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和交流,使内地文化与草原文化交织在一起。

要说“走西口”是山西移民的辛酸奋斗史,那“闯关东”就是山东百姓的苦难开拓史了。“关东”指的就是今天黑、吉、辽东三省。从明朝以后,民间称这片土地为“关东”。闯关东最早在明代末期就已经开始了,但真正掀起高潮,还是在清朝。清朝的统治者曾经实行严密的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的“龙兴之地”,对东北更是实行了严格的边界把控。因此,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哪怕是到了19世纪初,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政府依然不为所动,严格禁关。但那些破产的农民眼看着命都要保不住了,硬着头皮也得闯这道关卡,去东北讨得一条生路,这就是“闯关东”的由来。

既然是“闯”,那么甭管是什么样的理由,总归还是属于越轨犯禁的行为。所以这些为了谋条生路,不顾禁令,冒着巨大危险的农民,也的确谱写了一段移民史上的壮举。这一路上,能听到不少一家老小,前拥后推,踉踉跄跄悲壮逃难的故事。直到咸丰十年以后,前往关东谋生这事儿才慢慢开始解禁,受到法律的保护。统计数据显示,“闯关东”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迁徙之一。造成这场巨大迁徙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天灾不断,二是人祸频发。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战争还有地方军阀混战不断,都是造成老百姓逃离的主要原因。

纵观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在近代以前,主要的大方向是由北向南迁移。从秦汉到宋元,几乎每一次大的社会动荡,都会带来大规模的人口南迁。西汉末年的战乱,让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到长江流域。到了东汉末年,军事征服与怀柔政策,让很多西北少数民族内迁,然后逐渐一路往南,中国的经济重心由此开始南移。不过,比起这些内部的迁移,明末清初的“下南洋”运动,生生持续了数百年,甚至奠定了今天东南亚国家的人口格局。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啊,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时候,有很多汉族人不忍心看着自己的祖国家乡就这么落在了满人的手里,于是纷纷移民东南亚。这其中啊,有大量的难民、也有抗清失败的农民军、以及不愿侍奉朝廷的明朝遗民,以中原和两广的百姓为主,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

所谓南洋,主要包括今天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广义的南洋还包含今天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往往成了中国难民首屈一指的避难所。除了地缘上的亲近,历史上,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也一直很密切。最早的交情,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朝。早在那个时候,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相有来往。唐代的时候,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东南亚当地人称为“唐人”。而“下南洋”,一直到明朝和清朝初期,规模才越来越大。
中国历史上几次移民浪潮-2.jpg

“下南洋”也符合大部分移民浪潮发生的规律:比如,遇到改朝换代、政权更迭的年代,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等等,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往往会在这个时候选择移居海外。除此以外,“下南洋”也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好时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经济压迫是造成他们下南洋最主要的原因,所以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往往孤注一掷赌上自己的命运,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其次,劳动力的需求也是华人下南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各国,为了促进发展,吸引华工,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说只要移民肯来,我们就给你免费的土地,随便想种啥就种啥;政府还负责提供临时住所安置移民;大米、食盐统统免费一年;连交通运输工具我们都给你包了,还会找一批精良警力,专门保护你们华人的安全。您瞧瞧,对当时那些流离失所的无业流民来说,这诱惑简直是太大了。很多人就趁着这时候,要么携妻带子,要么孤身一人,坐上了命运的帆船,漂洋过海去了南洋。

移民浪潮,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一样,以故事集、连续剧的形式,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和历史的变迁。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固有属性就是固守旧土,愿意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家常伦乐。对于移民浪潮中颠沛流离的人们来说,每一次的迁徙,都是去一个新的世界拼搏和开拓。做一个离家的游子,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智慧。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394382136798090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7-13 03:11 , Processed in 0.06574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