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dxlx 发表于 2022-7-20 01:06:50

回品年味,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元复始,盛世祥瑞,春潮四海歌豪迈;万象更新,迎祥纳福,春风万家又一载。

春节是一年除旧迎新的重要节点,时间和空间在此刻深深交汇,在外的游子与阔别已久的故乡重逢、与相隔千里的亲人相聚。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放不下的牵挂,数不尽的情思,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在历史的变迁中产生了贴年红、熬夜守岁、除夕祭祖、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等传统习俗,而在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华夏四海间,同样衍生出了无数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此刻,让我们迎着辛丑牛年扑面而来的春意,纵览祖国多彩的“中国年”。

东北——北疆悠久的继承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替代),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也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祥的事都破损,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严寒,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经由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适口,果汁富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不仅可口,还能起到解酒、解油腻的作用。

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家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整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停。此外还有正月不剪头、月朔初二不扫地等习俗。



华东——缠绵水乡的温柔

点岁灯

汉族节日旧俗,这一汉族节日旧俗流行于江南部分地区,一般在除夕或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在此期间,夜间卧室里通宵燃灯,称“岁灯”。一般在屋柱脚、床下、桌下、灶下点灯。多用红萝卜切成段作盘,插上小蜡烛,也有用陶器盛油点灯的,是除夕守岁的一种活动,还要贴春联,放爆竹、唱辞岁歌、饮分岁酒、吃岁饭等。

接青龙

这一习俗广泛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各路龙灯集中到吴山龙王庙,挂红点睛,称为“龙灯开光”。

打年糕

打年糕这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年糕谐音“年高”,寄予了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对老人还有“年高”长寿、对小孩有“年年长高”之意,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过年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除夕夜那天,有的家里还会做些糖年糕。手巧的一些人还会把年糕雕成鸡、鸭、元宝等形状,寓意着来年家里甜甜蜜蜜。



听花鼓戏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在春节期间常用来增添节日气氛。



华北——古老习俗的继承

北京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北京在春节期间有多处庙会,有众多老艺人表演绝活,有糖葫芦为代表的风味小吃,还有各种娱乐游艺活动,每年都会吸引众多市民参加。

天津

从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习俗。



山西

当地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有着各种联系,。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贴个大红字条写着"旺气冲天"。

华中——千年不变的沿袭

华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春节习俗

春节是华中地区百姓一年生活中的重要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富家杀猪宰羊、张灯结彩,贫者物质上不赶奢侈,但规矩是要面面俱到的。

过年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这首过年谣,是民间过年的大事记,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流传久远鲜为人知的特色风俗,这些风俗让年味更加浓烈。

华南——温和清新的春节

华南地区温暖的气候让南方冬季的春节也有诸多夏天特点。

贺年酒

旧时瑶族节日风俗。流行于广西灌阳县。农历十二月,每户交两斤米给头人酿酒。正月初一,再交猪肉半斤、豆腐两块,蒜苗一根,派一男子参加酒会,称为“吃贺年酒”。由头人主持。旧年添了人口的人家,抱着孩子,带上一壶酒、两块豆腐、一块猪肉,来向大家拜年。以后村里分东西就有小孩的一份。

吊缝猴

流行于台湾地区的汉族民间岁时风俗。用布扎成猴子模样或红布缝成猴形图案并在四角缝上扫帚图形,春节期间,作为饰品挂在屋檐下。因“缝猴”与“封侯”谐音,以图吉利。

西南——民族融合的精彩

藏族

除夕那天,藏族人民会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人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前一天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到来的这一年里雨水充足。

壮族

在除夕时,壮族人民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西北——大江东去的豪迈

闹社火

西北的节日民俗“闹社火”在西北民俗中最具代表性。耍社火的内容和规模大小,视年景的好坏而定。一般在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传统的社火活动,就此起彼伏,大耍而特耍之。闹社火是流行在民间的一种集体游艺活动,社火是一个总称,包括狮子、龙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等。人们把“耍社火”叫做“闹社火”,闹者,竞赛也。要闹出乐趣,要闹出艺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新时代网络——超越时空的年味

除了这些传统的节日习俗,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深入,现代的人们也衍生出许多新民俗。

在网络上体验一把“抢红包,拼手气”的乐趣

在集五福的过程中感受新时代带来的“新年味”



在网络平台上尽情放一场次虚拟烟火

春节时在微信等软件上通过视频等多种手段与远隔万里的亲友“云相聚”

网络让我们的春节更丰富、更时尚、更亲近,此刻“天涯若比邻”,此时“全国度今宵”,网络带来的新年俗是我们深切感受和体验的节日文化的丰富和延伸,中国年因此而更为丰富多彩。

春华秋实,满目仪态万方

春色清河,到处喜气洋洋

祈福迎祥,满目春花烂漫

不负时光,自有万水千山

同大家一起站在新年的起点上,我们在这里真诚地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牛年牛气冲天!

来源:青春吉大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中国青年报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93709964533212829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品年味,这些习俗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