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客人 发表于 2020-3-17 16:59:56

唐朝的地方官中,谁掌握的兵权最大?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王朝之一,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着十分规范和完善的制度,而在这些复杂的制度体系当中,地方官制的分设便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唐朝前期,地方行政系统基本上沿袭了隋朝末年官制,也就是除中央统辖范围之外,将地方分为了州、县二级制。州的最高长官为刺史,由长史、参军等辅佐管辖州府,而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由县丞、主簿等辅佐处理事务。

刺史和县令分别作为州、县的最高长官,自然掌管着农务、商务、刑罚、兵马等各方面的大权,那么下面,我们就来重点说一说,这些地方官员执掌兵权的具体情况。


首先,县作为唐朝最低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不论其规模大小如何,都必然不会拥有太多的兵马。因此,县令实际掌握的兵权微乎其微。

一般来讲,他们的手下只有少量的卫兵和曹吏,而职责也仅仅是维护地方的治安,所以并不能属于正统的军队。至于管辖州府的刺史,官职就要比县令大上许多。


唐朝各州按照规模可分为上州、中州、下州三等,其中下州刺史的官职至少都在正四品下,有些上州刺史甚至属正三品,因此便拥有了相对较大的职权。

如此一来,刺史手下掌握的兵权也就有所增多,譬如唐上元年间的始州刺史武惟良,治下就管理着将近万人的兵士。


然而刺史虽然拥有一些兵权,可是军事力量也并不会很强,因为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就是地方上的士兵虽然为军籍。

但是在平时也要参与农耕,只有在战争年间才集结起来打仗。久而久之,军队的作战实力便大幅下降,这个缺点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暴露无遗。


除却州、县之外,唐朝当时还有一类地方官制,那便是都护。唐朝前期在边疆地区设立有六处都护府,都护府的最高长官就称为都护。

由于设立都护府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防止边疆部族动乱,所以都护的手下往往执掌着大量的兵马,这也使得他们成为了唐朝前期兵权最大的地方官员。


不过都护的兵权虽然比刺史、县令要大许多,但是他们对中央的统治也构不成丝毫的威胁。因为所有的都护府都设在毗邻边疆部族的地区,都护们的手中虽然执有兵权,却没有固定的封地。

所以钱粮赋税都需要朝廷的直接支持。如此一来的话,都护们的兵权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独立性可言。


等到了唐朝中期,为了进一步加强边防力量,唐玄宗在边疆地区增设了节度使一职,并且所有的节度使都有固定的驻地。

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节度使完全就是地方上的军事长官,他们手中的兵权自然就显得厉害了不少。


大唐天宝十四年,身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统帅着麾下的十五万人马从范阳起兵,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帷幕。此前已经提到,中原各州府、郡县由于兵力少而不精,因此连连失陷,落入到了叛军的手中。

这样看来,身为节度使的安禄山能够直接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地位,足以见得其兵力有多么雄厚。


等到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央的集权已经大大减弱,相反节度使一职的权利更加膨胀了起来,有些地方的节度使不仅同时兼任很多州府的刺史,并且还可以自行招兵买马,扩充军队。

这个时候的节度使虽然名义上仍属于唐朝的地方官员,实际上却形成了独立割据的藩镇势力。有些节度使掌握的兵力多达数十万人,兵权已经超越了中央能够管制的范围,自此,节度使便成为了整个唐朝掌握兵权最大的地方官。


唐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身故,他的儿子李惟岳上奏朝廷,请求接替成德节度使的职位,但是却遭到了皇帝的拒绝。李惟岳不服皇帝的旨意,勾结其他几位节度使起兵谋反,很快又掀起了一股藩镇叛乱的狂潮。

最终各地的叛军虽然相继被镇压了下去,可是由于恶性循环的缘故,节度使所掌握的兵权变得越来越大。


直至唐末,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宣武节度使朱温的轮番摧残之下,风雨飘摇的唐朝终于走向了灭亡。大唐王朝的江山到头来没有被义军倾吞,却丢在了自家节度使的手中,这一切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有效的遏制住地方官的兵权。所以自唐以后的历朝历代,铲除地方藩镇势力就成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脑洞外星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96490471368557063/

帅气 发表于 2020-3-17 17:00:37

王忠嗣身兼四个节度使,掌握兵力最多!接近30万,比安禄山还要多,他不死,安禄山是不敢反叛的。

hh001205 发表于 2020-3-17 17:00:57

安禄山,朱全忠(朱温)。

sunyiyi88 发表于 2020-3-17 17:01:34

写的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朝的地方官中,谁掌握的兵权最大?